日本超发货币三十年,结果不仅没见到通胀,反而通缩了。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合理,但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很多人都好奇,货币超发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日本还是没有经历我们想象中的物价暴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超发的货币并没有进入消费市场,反而是被用来“救”一些已经没什么竞争力的大企业,结果不仅没促进消费,反而让经济越来越萎靡。

回到三十年前,日本政府为了处理经济问题,开始通过发国债让央行印钱买这些债券。表面上看起来,这跟美国的量化宽松差不多。美国当时通过这种方式,把钱直接发到老百姓手里,让大家有了消费能力,经济随之复苏,通胀也随之而来。而日本不一样,政府把钱投给了那些快倒闭的大企业。原因很简单,毕竟这些大企业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员工,如果它们倒闭,失业潮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起来,这个决策也没错,毕竟避免大规模失业是对社会稳定的考虑。但问题在于,这些大企业本来就应该被市场淘汰,它们并没有通过创新和生产力提高来创造更多的利润。它们只是靠政府的钱勉强维持生存,根本没有刺激市场需求。说白了,政府的资金只是在“养活”这些企业,而不是投入到真正能带动经济的消费和创新中。

从静态看,这种做法避免了大规模失业,也算是短期内的权宜之计。但从动态来看,却有更严重的后果。这些“僵尸企业”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还把本应该被淘汰的公司和人才挡在了市场之外。那些有能力、有创新想法的企业和年轻人,原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改变市场,却被迫在僵尸企业的阴影下生存。结果就是,日本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创业,反而选择“躺平”或者去大企业当个小职员,生怕被卷入竞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政府为了维持这些“僵尸企业”的生存,不得不不断加大货币的超发。钱虽然在市场上流动,但并没有流到老百姓手中,也没有刺激到消费。钱都进了那些不该活下去的大企业,普通人手里没钱,经济自然就没有动力。于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变成了通缩,需求越来越低,社会活力越来越差。

其实,日本这三十年的经验给我们提了个醒:当经济需要“出清”时,政府不应一味救助那些该倒的企业。阻止市场自我调整,只会把问题拖得更久。日本通过超发货币“救”大企业,表面上看是稳定了社会,但实际上却不断加剧了经济的扭曲和资源的浪费。正因为这样,货币越超发,通缩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来说,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刺激经济、推动消费和增长,而不是去“喂养”那些不再有生命力的企业。超发的货币本应流向普通百姓,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才能推动经济复苏。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干预如果方向错了,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经济更困顿。

所以,最终的教训很清晰:超发货币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复苏,关键是看钱流向哪里。如果钱只是让僵尸企业活着,而没有带动消费和创新,那么通胀反而会变成通缩,经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