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有时甚至比真刀真枪的血拼还要残酷。在这片战场上,每个人都是譬若蝼蚁的个体,哪怕是贵为斯大林贴身大秘的麦赫利斯也不例外。
纵观苏联历史,不难发现“无能”的人在这段特殊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诸如麦赫利斯的一群人其实并无任何特殊才能,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意识,可偏偏就是这些“无能之人”充斥于整个斯大林时代,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作为斯大林时代的典型人物,麦赫利斯的通坦仕途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虽然其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连写稿子都要其他人代劳,但这并不影响麦赫利斯在斯大林心中的地位。
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麦赫利斯就已经作为斯大林的重要亲信在秘书处工作。布哈林在政治运动中倒台后,麦赫利斯进入《真理报》主持工作,期间也做了许多臭名昭著的恶事。
为曲意逢迎斯大林,麦赫利斯专门举办了多次纪念活动,以宣传“钢铁慈父”在国家建设中的不朽功勋。时间一长,斯大林也觉得麦赫利斯的那股热心劲实在有些过头,毕竟斯大林不像勃列日涅夫那样在意荣誉。
“大清洗”开始后,麦赫利斯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此事的不寻常,于是他把自己简单粗暴的工作手段“发扬光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据悉,除了极少部分苏联领导人以外,几乎所有的苏联高官都遭受了麦赫利斯的恶意污蔑,所以“小报告之王”的恶名也一度传遍苏联全境。
赫鲁晓夫曾坦言说道:“他(麦赫利斯)诚实就是挺诚实的,但就是有点一根筋。”是的,在麦赫利斯的眼里,除了伟大的慈父,谁都是“人民公敌”。
正是靠着在“大清洗”中的卖力表现,麦赫利斯于1934年当选为苏联中央候补委员。
不过,职位的晋升并不能掩盖麦赫利斯的“刽子手”身份。他的通坦仕途完全是踏着战友的尸山血海走出来的,在他的心中,斗争哲学不仅要针对敌人,也要在战友身上施展。他仿佛对接连不断的“清洗”着了魔似的。
事实上,麦赫利斯对于苏联的事业不能说不忠诚,他的工作也非常卖力,丝毫没有贪腐的迹象。可就是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却干起了特务勾当,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麦赫利斯作为斯大林的亲信赴任军界,担任苏军政治部主任。尽管斯大林在麦赫利斯赴任前多次嘱咐,让他在军队不要搞大清洗的老一套,但麦赫利斯很快就将斯大林的话语抛在了脑后。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麦赫利斯的第一把火就烧在了罗科索夫斯基的身上。原来当麦赫利斯看到这位年轻的将军在军界顺风顺水之后,内心不可抑制地生出了嫉妒之心。
为打击罗科索夫斯基,麦赫利斯专门借汇报前线工作之名返回莫斯科,向斯大林当面告状。在汇报工作期间,他装作无意的提起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风流韵事”,称罗科索夫斯基在生活作风上有问题。斯大林听了之后没有任何反应。
眼看一计不成,麦赫利斯又心生一计,干脆直接逼宫斯大林,向他问处罚办法。临走前麦赫利斯又向斯大林问询:“我们到底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怎么办?他在生活作风方面实在是太不注重了。”斯大林听后反问麦赫利斯:“怎么办?你只能眼馋呗!”
斯大林的态度确实出乎人意,至少让麦赫利斯感到了危机。因为在此之前斯大林从来没有这样对待过这位“亲信”,这让麦赫利斯不禁想到当年叶若夫的下场。于是麦赫利斯带着无限的怀疑回到了前线战场。
事实上,战争初期,麦赫利斯曾有过被重用的机会。当时斯大林为平衡军队派系,专门将麦赫利斯派到西方面军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结果麦赫利斯一到西方面军,就与时任司令员铁木辛哥频生龌龊,将军务搞得一团糟。
至此以后,斯大林就对麦赫利斯彻底失望了。他向其他人谈及麦赫利斯时,经常发出极轻蔑的语气:“哪怕把建设性事务交给麦赫利斯,他也只能消灭、破坏、毁灭,这才适合他。”
克里米亚战役失败后,斯大林对麦赫利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斯大林决不能允许失败,尤其在己方占优势的情况还能失败,这简直让斯大林暴跳如雷。
斯大林生气的连锁反应就是一大批人的乌纱帽就要落地了。战争结束后,麦赫利斯丢掉了副国防人民委员和苏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宝座。之后,斯大林虽然曾起复麦赫利斯,让其担任国家监察部长。然而权力来得快,去得也快,失去斯大林宠幸的麦赫利斯注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1953年2月13日,在交代了斯大林所需的一切秘密材料后,麦赫利斯便赴叶若夫前尘,草草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