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航母杀手”
“航母杀手”广义上是指用于反航母的一切武器和作战平台。但这样的泛指别说普通人听了一头雾水,就连专家都不知道该如何科普,因为涉及的武器和作战平台实在太多了。于是又有了狭义的“航母杀手”,特指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中远程反舰导弹。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的最初几年,“白蛉”超声速反舰导弹作为“航母杀手”的知名度非常高。而在“白蛉”导弹之后,但凡出现一种新的具备反舰作战能力的导弹,往往都会被媒体冠以“航母杀手”的称号。
这些世界上的新一代反舰导弹在整体技战术性能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例如在最大射程方面,普遍超过300千米,甚至1000千米以上的也比比皆是。让反舰导弹打得更远,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保护发射平台的安全。
世界上新一代反舰导弹为了进一步提高突防能力,普遍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提高自主飞行、自主判断目标性质、寻找目标薄弱点等诸多能力。
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让新一代反舰导弹在战术运用上也发生着改变。之前世界上推崇的反航母战术是冷战时期苏联提出的“饱和攻击”,就是一次发射大量反舰导弹,然后进行精心控制,使这些反舰导弹能够在几乎同一时间、从不同方向飞到敌军航母编队面前,发起攻击。
但是“饱和攻击”战术的难度太高了,所以人们就在寻找难度较小的突防战术。反舰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出现,就使得攻击方不用采取“饱和攻击”的战术,一次发射数枚或者十数枚就能达到之前“饱和攻击”的效果。
发现航母到底有多难
反舰导弹的确对航母能够形成较大威胁,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反舰导弹打航母需要很多条件,否则只要拥有反舰导弹,敌方的航母就没用了,那谁还花大力气发展航母。实际上,反舰导弹打击航母的条件相当苛刻,放眼世界就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能达到。
首先要解决发现航母的问题。身形巨大的航母对于浩瀚的海洋来说,连一颗砂砾都算不上。航母及其编队在海洋上不断机动,要想掌握其行踪,尤其是实时掌握难度非常之大。
举例来说,冷战时期美国海军举行的“北太平洋82”演习中,美国海军出动了“企业”号和“中途岛”号两个航母战斗群,从日本海经宗谷海峡到靠近堪察加半岛的北太平洋海域进行代号“镜像打击”的演习。按理说,美国海军两个航母战斗群很庞大,又是在苏联眼皮子底下航渡和演习,苏军应该迅速发现才对。但实际情况是,两个航母战斗群从航渡到演习的前四天一直没有被苏军发现。直到第五天,苏军才发现了“企业”号航母,而“中途岛”号航母编队直到演习结束都未被苏军发现。最后还是美国海军将两艘航母聚在一起,主动暴露给苏军,苏军这才发现自己的身边竟然有两个美军航母编队。
要知道,当时的苏军已经建立了针对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陆地、海洋、空中、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系统。就是在如此严密的立体监测系统面前,美海军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在苏军眼皮子底下活动了4天才被发现了其中一个,可见对航母的发现难度有多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很快就无力维持针对美国海军航母的立体监测系统。世界上能有几个国家具备建立庞大的对航母进行搜索、跟踪和定位的侦察监视体系?恐怕屈指可数。因此,仅从侦察监视角度来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反航母的实际能力。
谁才是真正的“航母杀手”
其实,无论哪一种反舰导弹都无法独自撑起“航母杀手”的名号。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什么要用“饱和攻击”战术对付美国海军航母,就是因为苏联海军发现少量的反舰导弹难以突破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防御。
而且,苏联海军的“饱和攻击”对反舰导弹有着特定要求,那就是亚声速反舰导弹靠边站,必须是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因为亚声速反舰导弹速度太慢,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有足够的时间实施拦截,而超声速反舰导弹则能够大幅压缩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拦截时间,突防成功的概率更大。远程则要求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在500千米以上,这样才能确保发射平台的安全。
所以,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装备了型号众多的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冷战之后,俄罗斯依然是这种反舰导弹发展思路,研制了P800“缟玛瑙”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即便是亚超结合型的“口径”反舰导弹在攻击末端也是超声速。
西方海军的反舰导弹一直是亚声速反舰导弹,这是因为西方海军没有打击航母的需求,对手的海军实力都比较差,所以亚声速反舰导弹打一打普通的水面舰艇完全够用。同时,由于西方海军没有什么反航母压力,所以西方冷战时期发展的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全都不超过200千米。现在,西方海军也开始发展远程反舰导弹了,像美国的AGM-158C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就被普遍认为超过了900千米。
再回到“饱和攻击”,要清楚的一点是这种战术不是简单地打出很多枚单一型号的反舰导弹,而是打出很多枚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因为单一型号的反舰导弹无论数量多少,技战术性能是一样的,对方拦截起来压力就没那么大。但如果是很多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打过去,对方的拦截难度就会大增,而且这种难度增加不是倍数级,而是几何级的。
那么,“饱和攻击”到底需要多少枚反舰导弹同时飞到敌方航母编队跟前呢?没有固定的数量标准,因为航母编队的拦截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冷战中期,一个典型的航母战斗群有6艘左右护航舰艇,最多同时对付的空中目标是12~24个。如果攻击方同时有24枚以上反舰导弹飞到航母战斗群跟前,就超过了航母战斗群理论拦截能力。
但在冷战后期,美国海军搞出“宙斯盾”系统和MK41垂直发射装置。理论上“宙斯盾”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数百个空中和海上目标,MK41垂直发射装置的导弹发射速率可达每秒1枚,而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有122个发射单元,伯克级驱逐舰有90或96个发射单元。这样一来,航母护航舰艇的对空拦截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升。要达到“饱和攻击”效果,同时到达航母战斗群跟前的反舰导弹总数要超过92枚。
这还只是计算护航舰艇的拦截能力,如果再加上航母舰载机的远程拦截能力,航母编队中各舰的近程防空导弹、近防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等的拦截能力,一个有6~7艘“宙斯盾”舰提供护卫的航母战斗群理论上可同时拦截至少150枚反舰导弹。
对于攻击方来说,想让100多枚来自不同发射平台的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敌军航母战斗群跟前,这个难度是天文级别的。而具备有效使用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进行反航母作战的国家和地区,放眼世界依然是一只手数起来都绰绰有余。
讲到这儿,大家也就明白“航母杀手”就是一种噱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能够轻松突防打击航母编队的“神器”。真正的反航母作战是异常复杂的,需要多军兵种联手、陆海空天电五维齐上,才可能取得效果。也只有技战术性能过硬的反航母体系才是真正的“航母杀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