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区镇是大黄梨主产区,所盛产的大黄梨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铁炉村作为陈区镇大黄梨产业的核心区,其种植黄梨的历史可追溯于隋唐,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室贡品而被誉为“铁炉贡梨”,后期大黄梨也曾因管理不善一度衰落。为保住优质资源,2012年党支部书记王建飞带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村中270亩老梨园起步,整合资金200余万元,实施老梨树更新复壮,使黄梨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太行一号”公路通车后,解决了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但沿线九村仍然存在发展方向不明确、集体办事没有钱、环境治理无人抓、乡村治理能力弱、陈规陋习问题多等问题,陈区镇针对以上问题,以“五联共治”为抓手,着力破解治理难题。
组织联建“定方向”
抱团发展选路径。陈区镇党委牵头组织“太行一号”沿线九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共同谋划产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高平市“五彩农业”发展布局,结合片区黄梨种植基础和铁炉贡梨成功案例,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起以黄梨产业为主,养殖、有机肥加工、产品加工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格局,筑起片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指挥部”,坚定了各村党组织发展黄梨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黄梨产业,陈区镇高起点谋划,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治理共进”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围绕打造黄梨种植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博览交流平台三大黄梨基地,规划了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服务为一体的大黄梨主题公园,全面打造乡村农旅康养发展综合体。
产业联营“促增收”
“产前”立思路。一方面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通过用活政策、整合资产、盘活土地资源等方式领办合作社;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庄进行奖补。
“产中”引技术。一是建立“四统一”标准化管理模式;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同山西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加强交流,建立协同创新基地,对一产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对产品深加工进行研发和丰富。
“产后”帮销售。连续8年举办赏梨花踏青活动、秋季采摘活动,建立起黄梨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既打造了黄梨品牌,也带动了黄梨销量持续走高。
环境联治“焕新颜”
产业的发展为村庄治理提供了经济基础,让村庄有更多资金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今年以来,陈区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黄梨元素全面贯穿于九村人居环境整治主线,沿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沿线九村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维护环境卫生,创建了党员先锋队、环卫行动队、群众监督队“三支队伍”,形成长效管护机制,有效破解了“一时美”容易,“长久美”不易的难题。如今的陈区,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景,乡村变成了您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治理联抓“保稳定”
乡村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大局,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各村建起“百姓议事长廊”“梧桐树下说事”等村民议事场所,营造轻松议事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九村连片推广“陈情说理”法,过程中运用“1359”调解法,共调解纠纷50余件。片区信访率有效降低,社会秩序更加规范,社会治理更加高效。下沉队伍,为基层减负。
文明联创“树新风”
产业兴旺了,百姓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现实需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儿媳”“陈区好人”等典型模范,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各村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组织编排了《吕洞宾买药新编》《说说陈区新变化》等节目。高标准打造民俗文化阵地、读书阅读场所、休闲康养游园,外修“颜值”,内提“气质”,片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村风民风得到全面提升。
如今,在铁炉村的带领下,太行一号沿线九村共种植黄梨10000亩,产业的发展促使村集体增收和老百姓致富。沿线九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人均增收3500元。片区内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四季务工得佣金、三产服务得现金”深度参与集体产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来源:高平市人民政府网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