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8日下午,北京的一个会议室里,周总理刚端起一杯茶,忽然秘书走了进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总理听完脸色大变,手中的茶杯“啪”地摔在地上,茶水四溅,满堂寂静。

他怒拍桌子,声音发颤地吼道:“历尽千难万险才回国的专家,不能就这么死了,一定要彻查!”

到底是什么噩耗,让年逾七十的周总理大动肝火?调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几十年前,看看一位农家子弟如何走出乡野,成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又为何遭遇如此惨烈的悲剧。

姚桐斌,1922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地和做些小买卖,勉强维持生计。少年时的姚桐斌极具学习天赋,老师见他聪明好学,不忍让他因贫辍学,多次登门游说,才让他多读了几年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2岁的姚桐斌以优异成绩考进无锡一中,但由于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休学。为了继续读书,他摆了个小摊,卖些香烟、火柴和袜子,攒了两年才存下些钱。

带着这点积蓄,他辗转考入了江西的国立十三中,并在全省会考中名列前茅。靠着助学金和奖学金,他最终考上了唐山工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的公派留学机会稀少,然而凭借优异成绩,姚桐斌获得了宝贵的留学资格。他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用了三年时间拿下两个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异国他乡得知消息,激动不已,立刻着手劝说同学们归国,为新生的祖国效力。然而,姚桐斌的爱国行动被英国当局视为“危险分子”,一度要求他离境,并禁止他回中国。

幸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教授皮沃斯基相助,姚桐斌转赴德国,在那里工作、研究。凭借出色的学术才华,他迅速获得极高的待遇,月薪达8000马克,折合当时的3万人民币。

然而,当得知国内正启动“两弹一星”工程时,姚桐斌毅然决定放弃在德国的优越生活,想尽办法,终于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于1957年辗转回国。

回国后的姚桐斌,被调入导弹研究院并奉命筹建703所,成为中国第一家航天材料和工艺研究所的所长。带着一台显微镜和几位技术人员,他开启了我国航天材料研究的开端。

很快,他们发明了高温钎焊合金和“发汗材料”,这项新技术能让发动机温度从3000度降到100度左右,为我国导弹、火箭的外壳材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姚桐斌的研究成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与此同时,姚桐斌与妻子彭洁清共育了三个女儿。

由于工作保密,他每周只有周末能回家一趟,家中的一切都交给了妻子打理。三位女儿相继出生,虽与父亲见面不多,但家中生活其乐融融。

1968年6月8日,本应是他与家人团聚的日子。然而,这天中午,家门外闯入了一群戴着袖章的年轻人。他们不由分说指责姚桐斌搞“反动学术”,并将他拖出门外,拳打脚踢。

最可怕的是,他们还用暖气管狠狠地砸向姚桐斌的头部,完全不顾他的三位年幼女儿就在现场。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竟在街头被暴徒活活打死,时年46岁。

邻居们看不下去,将姚桐斌的遗体抬回家中。傍晚,彭洁清下班回家,刚走到门口便听到女儿们的哭喊声。

她冲进屋内,看到满身血污、鞋子都丢了一只的丈夫倒在沙发上,泪水夺眶而出。法医后来诊断姚桐斌死于颅脑重度开放性损伤,暴徒们的残忍行径让人震惊。

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听后怒不可遏。即便身患心脏病的他,也不顾身体状况,拍案怒吼。紧接着,他下令彻查此事,誓要还姚桐斌一个公道。

粟裕将军得知后更是气愤难平,亲自带着警卫队追查凶手。然而,这场彻查却遭遇了阻力,案件拖了11年才得以审理,行凶者主犯终被判刑,但这迟来的正义已无力挽回姚桐斌的生命。

姚桐斌的悲剧让人心痛,而他的奉献却始终没有被遗忘。1999年,姚桐斌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铜像屹立在703所,向世人昭示着他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