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城市学院,有一个扎根于甘肃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团队——汉晨曦文化艺术品(甘肃)工作室。一群充满朝气的00后大学生,还有满怀热忱的老师,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因为共同的热爱聚集到一起,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携手前行,绽放出绚丽的青春光彩。
在今年的兰洽会上,兰州城市学院汉晨曦文化艺术品(甘肃)工作室的同学们,身穿典雅飘逸、韵味十足的汉服,头戴精美绝伦的缠花,携带众多凝聚着巧思与匠心的文创产品惊艳登场,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兰洽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创新传承方式 老手艺展新颜
走进兰州城市学院汉晨曦文化艺术品(甘肃)工作室,一股浓郁醇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成州面塑、扎染艺术品、马勺脸谱文创T恤、非遗缠花发簪、秦安剪纸、漆扇等文创产品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将整个工作室装点得文雅大气、别具一格。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展示着设计者那精妙绝伦的巧思妙想。
仔细观察,只见十几名学生正端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手中的作品创作当中。他们有的全情专注于缠花,那纤细的丝线在指尖舞动,仿佛在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境;有的沉浸于画画,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美好世界……身着一袭浅蓝色汉服,头戴精美非遗缠花发饰的孙凤茹老师正轻声细语地指点着学生。方寸之地,一幅温馨美好的场景,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现在我们的作品大概有五十多款,都是原创作品。”谈起这些作品,孙凤茹老师的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我学的是产业经济学,2019年,我带着学生们到陇南进行社会实践,深入研学了缠花、扎染、漆扇等非遗项目。通过与陇南非遗项目的亲密接触,我萌生了结合当下审美传承传统文化的想法。”
“融合创新,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孙凤茹老师一边展示手里的团扇作品,一边介绍道:“现在正在尝试将两种非遗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让一个原本平面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立体。”
传承传统文化 延续美好情感
“学习非遗技艺能让我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正在绘制团扇的丁宁多才多艺,是工作室当之无愧的才艺担当,工作室的展架上陈列着好几幅他的作品。剪纸作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恢宏;绘画作品色彩斑斓、充满想象……
就读于经济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丁宁,从小便深受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外公精湛的木匠技艺的熏陶,让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大学后,他加入了非遗团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个人绘画技巧,还让他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与个人之间的深层联系。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是他始终坚守的态度。
正专心于缠花技艺练习的韩宜烜是来自审计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粉色丝线在她的指尖来回缠绕,不断变换着形态,她的神情极为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与手中的丝线。“我觉得缠花最难的环节是动手实践,不仅需要学会它,更重要的是全神贯注地去重复同一个动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分心懈怠。”谈及缠花,这个还在勤奋练习的小姑娘深有体会。
学习非遗技艺 丰富精神世界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的于欣悦加入工作室已经整整一年了,自从加入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后,她不仅学习到了各种非遗技术,自身的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修炼与提升。“我觉得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件事情上,是从心动到行动,是主动学习让传承成为一件持续性的事情。”于欣悦分享道。
“学习缠花、面塑、扎染等技艺,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尽管未来可能从事其他职业,但非遗技艺的实践仍为我的个人精神世界增添了绚烂多彩的一笔。”谈到接触非遗的感受,于欣悦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身着一身青绿汉服的梁思语是会计学大一新生,也是工作室的新生力量,此刻正沉浸于团扇上色。相较于缠花,梁思语更喜欢扎染多一点。“扎染艺术现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扎染产品可以制作成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丝巾等,我最喜欢的一个点是在扎染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DIY’。”梁思语说道,“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用更符合当下审美的方式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宝丽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