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德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引题)
让农创客“拎包开种”(主题)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记者 应陶 通讯员 卜金)进入11月,建德草莓小镇旁的上山村,连片大棚内的草莓地里已经开出白花,预计到月底,头茬草莓能成熟上市。站在田头的农创客洪神安踌躇满志:“今年我又新租了14亩草莓‘标准地’,其中3亩专门用来种新品种‘建德红’,预计首批产量将近3000斤,效益能比普通品种至少翻一番。”
洪神安口中的农业“标准地”,是建德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项目。它通过集中流转、标准建设,破解山区农村种植业收益不高、土地荒废耕种率低的问题,优化农用地资源配置,让种植户能够“拎包开种”,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此项改革入选了2023年度浙江省农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目前,建德累计建有9.8万亩农业“标准地”,预计今年将突破10万亩。
“以前愿意来的农创客少,一大原因就是地太散了。”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侯崇林给出一串数据:建德现有耕地地块36.8万块,其中单块面积超1亩的仅占16.3%;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不仅地散,类型还五花八门:有些面积不大,但高低落差却有5米;有些奇形怪状种不下几株苗。条件差,亩均效益自然也难提高。
化散为整,成了当务之急。2020年,建德“摸着石头过河”,村集体对村里闲置、荒废的耕地进行集中流转后,通过政府投资完成土地整理、大棚搭建和路沟渠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尝试推出250亩草莓“标准地”,招引优质大户开展规模化经营。
如今,漫步在建德草莓小镇内,记者发现这里的草莓地整齐划一,不仅填平了田地间的高低差,而且排灌设施齐全、田间操作便利。更关键的是,草莓小镇里就有草莓交易市场,不仅可以集中分拣、供应农资,还配备了专业的冷链车和冷库。此外,“数智草莓”产业大脑能控温、控湿、控肥,一键即可掌控草莓的种产销全生命周期……“多个现代化农业服务配套,让我们对每一块地的产量、销量,都能做到心里有底。”建德农创客苏宏兴说。
解决了“地”的难题,“谁来种”又成了下一个问题。
作为浙江省“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的优秀学员,洪神安就是敢于“吃螃蟹”的那个人。2022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杨村桥镇首次租赁了5亩草莓标准地,结果让他很惊喜:第一年销售额近15万元。现在他租种的标准地已经扩大到32亩,不仅自产自销,还帮助周边农户销售草莓3000余斤。“‘标准地’解决了以前土地流转关系不稳定的问题,有了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我们只需要用地种地,大胆规划就行了,不用再瞻前顾后。”洪神安说。
越来越多的“洪神安”,慕“标准地”之名而来,建德打通了农业项目招引的“任督二脉”。截至目前,建德草莓“标准地”已吸纳入驻主体185个,最大的主体有200亩。
一块“标准地”,降低的不仅仅是种植门槛,还有致富门槛。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建德已形成一套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国资公司“开发建设”、大户“拎包入住”、村集体“股份入股”、村民“就近就业”。记者遇到村民傅昊伟时,刚成为电商主播的他正在忙着恶补销售课程,“去年草莓销售季,在家门口就赚到了十几万元,这比去外面打工踏实多了。”
截至目前,建德草莓“标准地”已扩大至5000余亩,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00余万元、农户增收1.5亿元,“建德草莓”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48亿元。
从2022年以来,建德已将农业“标准地”建设范围拓展至粮食、茶叶、蛋鸡、莲子等多个特色农业项目中。其中,莲子“标准地”的经验辐射到周边的龙游县横山镇,实现抱团发展。
“建德的农业‘标准地’改革,让高标准农业设施建设和农业数字技术应用有了有效载体,实现了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多方共赢。”建德市改革促进中心主要负责人说,“接下来,建德将围绕招商运营的痛点继续改革破题,积极构建‘运营团队+村集体+强村公司’的组团运营新模式。”
来源:浙江在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