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分子急得跳脚,甚至要求抓捕国台办的官员,岛内的学者,也为这些“台独”分子揭示出了一个极为不妙的未来——这个结局,恐怕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
日前,大陆国台办正式宣布对“台独”分子沈伯洋、曹兴诚以及他们背后的“黑熊学院”实施了严厉的惩戒措施。这个“黑熊学院”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个搞讲座、亲子活动的地方,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专门兜售“仇中”思想的窝点,教唆、煽动暴力“台独”。这样的机构,自然会成为大陆重点盯防的目标。
沈伯洋是“黑熊学院”的负责人,而曹兴诚则是背后的金主,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国台办这次的惩戒措施相当直接——禁止这两人进入大陆、香港和澳门,而且还彻底封死了他们与大陆个人和企业合作的所有渠道。这是实实在在的“断路”,让他们失去了进入大陆市场的机会。
岛内学者道破“台独”分子的最坏结局
曹兴诚原本靠着半导体产业发家,身价不菲,失去大陆市场对他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毕竟,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失去这个市场,意味着他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身价缩水这还算轻的,企业未来的前景也变得岌岌可危。
沈伯阳
曹兴诚怒火中烧,决定采取反击,于是想出了控告国台办官员一招。11月11日,曹兴诚就跑去了台北地方法院,要求法院以“恐吓危害安全罪”起诉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理由是陈斌华发布的讯息让他感到恐惧。更夸张的是,曹兴诚的律师还要求台北法院对陈斌华,甚至要求对国台办主任宋涛发布通缉令。
曹兴诚这样的反应,说白了就是“狗急跳墙”。他要求台北地方法院去抓捕大陆的官员,实际上一点法律依据都没有。大家都知道,台北地方法院根本没有对大陆的司法管辖权,别说抓人了,连立案都很难。更重要的是,国台办的惩戒措施完全是依照大陆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根本不会因为台当局的某些小动作而停止。曹兴诚的诉求,说到底不过是气急败坏下的无奈之举。
这种反应,恰恰说明了大陆的反制措施确实打到了“台独”分子的痛处。失去了大陆市场,曹兴诚的半导体帝国摇摇欲坠,而他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可以说,他的控告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在向岛内的支持者发出求援信号,试图通过这种“极端操作”来挽回局面。
更让“台独”分子恐慌的是,岛内学者赵春山的一番话。他是马英九时期的高级顾问,对两岸关系有深入的研究。赵春山近日指出,随着美国政局的变化,尤其是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台海的局势将更加严峻。
赵春山甚至大胆预测,特朗普进入第二个任期,可能会与大陆达成某种“交易”,强迫台湾地区接受统一。这个可能性让“台独”分子如坐针毡,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苦心经营的“独立梦”将彻底破灭。
赵春山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回顾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就已经露出端倪。当时,台湾当局曾试图购买F-35战机,但特朗普政府却拒绝了这一请求,转而以高价向台湾地区出售了F-16V战机。
F-16V的售价竟然比F-35还要高。美国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做法,是要榨取台湾地区的经济利益。
“台独”分子困兽犹斗,外部支援日渐渺茫
赵春山的分析揭示了“台独”分子面临的最坏结局,而现实也在不断佐证这一点。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支持越来越模糊。尽管一些政客口头上承诺“支持台湾”,但实际上,台湾地区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尤其是特朗普的再度崛起,让“台独”分子意识到,他们赖以依靠的外部支援正在逐渐消失。
当年,台湾地区当局对特朗普寄予厚望,认为他会在国际上为台湾地区撑腰。然而,事实却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根本不关心台湾地区的长远利益。他对待台湾地区的态度,更多的是将其当成与大陆博弈的筹码,而非真正的盟友。这种现实让岛内的“台独”势力逐渐清醒过来,但仍有顽固分子心存幻想,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挽回局势。
面对台湾岛内的这些小动作,大陆的态度始终坚定不移。国台办多次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无论外部势力如何干预,无论“台独”分子如何挣扎,大陆的立场不会改变。
而且,大陆也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红线,是中国的外交底线。任何企图通过外部干预来改变这一现状的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战。正因如此,大陆对“台独”分子的反制措施越来越严厉,惩戒手段也越来越精准。像这次对沈伯洋、曹兴诚的封杀,正是大陆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统一大业的具体体现。
结语
可以看出,“台独”分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一方面丧失了外部支援的希望,另一方面又遭到大陆强硬打压。无论是经济利益的损失,还是政治前途的渺茫,都让他们感到前途暗淡。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台独”分子将被大陆的反制措施所击垮,而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将越来越清晰。正如国台办所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插手。未来的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无可置疑的结局。
到那时,所有“台独”分子就会明白,他们曾经的挣扎,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参考资料:
被大陆列入“惩独”名单的曹兴诚、沈伯洋是什么货色
2024-10-14 15:29·海峡导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