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遇到朱元璋之前刘伯温就已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只是他考中进士的时机不大好,元末明初社会十分黑暗,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不仅缺衣少食,还好每天担心性命不保。刘伯温是个心怀百姓的人,他尚在读书时就下定决心日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样的人生目标促使他自小就十分勤奋刻苦,博学多才。

为何这样一个辅佐了朱元璋十年,受尽信任,满眼黎民的谦谦君子,会在临终前执意咬一口烧饼呢?

虽然年少有名刘伯温为人正直谦逊,志向高远,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极其混乱,朝廷的吏治也是肉眼可见的腐败,君主的懦弱昏聩更将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推向了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朝为官的人全都中饱私囊无心民间疾苦,刘伯温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扭转必然到来的颓势,在此情况下,刘伯温心里的小火苗也在无声无息中熄灭了,看不到希望时,这位心怀悲悯的文人选择辞官归隐。

刘伯温虽然胸怀鸿志,但他对官位却并无贪念,所以辞官之后的田园生活他也过得很惬意。每天坐在摇椅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颅上云卷云舒,他想若以后就这样避开战火,淡然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幸运。

可是后续的发展终究没有让他所愿得偿,浑身泛着金光的人,是不会轻易被埋没在芸芸众生里的。

在元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朱元所带领的那一支势头最猛、进展最快。说到朱元璋一定有很多人都听过他并不平凡的生平,他幼时家境极其贫困,为了生存下去,他曾与乞丐为伍四处讨饭,年纪稍大些又为了战乱而出家做了和尚,谁料,这个看尽人间寒冷和残忍的人,最后却亲手缔造了一个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的铁骨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君臣缘分起于一场引荐,那时大志未酬的刘伯温决心对破碎不堪的局面置身事外,可是,他远扬的才气纵是消沉的心境也难挡,朱元璋身边一位亲近的部下向他推荐刘伯温,赞其清正多智,又兼才干,尚可重用,朱元璋听罢随即说起此时队伍中缺一位果敢善谋的军师。

面对朱元璋的邀请,刘伯温并没有一次就答应,因为他之前在元朝为官的经历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怕投靠朱元璋后,他也不是明主,但那时,再想回头就不容易了。

朱元璋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并没有勉强刘伯温出山,而是几次三番派人拜访他,表现自己惜才爱才的诚意。刘伯温也不是一个偏执的人,见到朱元璋求贤若渴,刘伯温明白,此人值得追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顺朱元璋后,刘伯温确实发挥了他谋臣的作用,对于他所提出的作战策略朱元璋都尽数采纳,有次陈友谅攻陷太平,其他人都劝他投降避免更大的损失,而朱元璋却在事后只留下了一言不发的刘伯温,并耐心的听取了他的意见。

二、

而临终前他咬那一口烧饼极有可能缘于一次觐见。宣刘伯温进殿前,朱元璋刚咬了一口烧饼,为了测试他,朱元璋把碗扣在了饼的上面,并询问他下面是什么。刘伯温回答说:“这个东西像太阳也像月亮,刚被金龙咬了一口,是个饼。

朱元璋见其有不俗的预测能力,便向他问起了大明的国运,刘伯温知道关于王朝更替的事情不能很直白的讲出来,于是便拿出了自己多年前写成的预言书籍给朱元璋看,后世都把此书称作“烧饼歌”,书中内容大略预测了明朝之后800年后的事。

显然在当时,没有人会真的相信书中所讲述的一切,包括明太祖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70年刘伯温旧疾复发,朱元璋准他致仕回乡,为感念他的功劳,太祖皇帝恩赐其位列伯爵,后又被武宗追赠太师。

刘伯温与朱元璋君臣十年,相携始于布衣,太祖对他的信任总是多于旁人几分,明代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得到了朱元璋为数不多的温情,也得到了其他人求而不得的善终。

而他临终前执意咬的一口烧饼,似是想证明自己在烧饼歌中预测的事件一定会发生吧。虽然如今的人已经无法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考证,但在历史数不尽的尘埃之下,我们仍然对这位有气节的贤臣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