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4岁就主持央视节目,却在17岁到日本刷马桶。
她身患血管瘤躺在医院病床上,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陪她。
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央视主持人,却又在事业上升期,身患癌症。
朱迅,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却回应命运以拥抱。
艰难的求学时光
1973年,朱迅在北京出生。
她的父亲是新华社第一批驻外记者,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
这样的家庭中,她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优秀。
1987年,刚刚14岁的朱迅,就被选中到央视主持《我们这一代》。
一年后,陪姐姐试戏的她,却被导演看中,成为了电影《摇滚青年》中的小小。
还未成年的朱迅迅速出名,各种电影电视剧的导演找上门,片约不断。
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她,暑假全部都被拍摄计划填满。
可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她却没有选择到电影学院。
父亲作为驻外记者,在朱迅的童年中出现的次数很少。
每次她问母亲爸爸在哪里的时候,母亲就跺跺脚,说他在地球另一边。
她所记得的,就是小时候自己骑在父亲大肚子上,听他讲那些亚马逊丛林中的奇幻景色,和食人族部落的那些惊险故事。
她不明白其中的惊险,却产生了想要走出去的想法。
所以,她选择到日本留学。
家里的人并不支持,虽说家境殷实,但是高昂的留学费用,也不是这样一个家庭随随便便就能负担的。
她的母亲告诉她,如果能接受不从家里拿一分钱,那她就可以去。
朱迅去了日本,母亲也说到做到。
为了维持生计,朱迅在上学之余,就在餐馆里打工。
可是不会日语的她只能干洗厕所这种活。
当单词表成为工资单的时候,学习的动力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朱迅拼了命地学日语,从清洁工做到了服务员,又从服务员做到点单员。
甚至就连顾客都夸她的日语很棒。
可是就在一切向好的地方发展的时候,朱迅因为长期劳累,病倒了。
她得了血管瘤,不得不进行手术。
手术成功了,可是她不敢在医院多待,那个费用她承受不起。
但是出院后不久,旧疾复发,她不得不再一次住进了医院。
病房里,她只有一个人,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她终于明白了孤独的感觉。
她多希望家人能够放下工作,来医院看看她。
她的希望实现了,可是她却更心痛了。
母亲就在病房坐了半个小时,就急匆匆走了,只留下半个西瓜。
她想问:“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
可是她说不出口。
半夜疼醒,饿了就吃一口西瓜。
可是剧烈的疼痛让她连西瓜籽都吐不出来,只能和着眼泪往肚子里咽。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块西瓜是母亲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偷跑出来买给她吃的。
大学毕业后,朱迅留在日本做起了主持人的工作。
青春靓丽的外形,以及流利的日语,让观众十分喜爱。
这让她得以连续两年主持收视率最高的《今晚》节目。
日本的导演也找到她,邀请她拍摄电影电视剧。
她被日本新世纪中文电视台评为“在日杰出华人”。
回国发展
1999年,朱迅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央视《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
她开始每个月回一趟北京进行节目的录制。
2000年,朱迅接到了母亲患病的消息。
她放弃了在日本所有的事业和成就,回国照顾母亲。
从刷马桶一路做到日本著名主持人,现在回到国内,又要从头开始。
但已经拥有了大型节目主持经验的她,很快就被选中,成为《欢聚一堂》的主持人。
可是观众对她的评价却是“可爱又空洞”。
她明白,这是说她只是长得好看,没有一点内涵,只是“花瓶”。
她心里不能接受,自己可是硕士毕业,为什么要说自己“空洞”?
第一个在公众媒体上看到对自己的评价居然是这样的?
不止如此,网络上对自己的评价也是铺天盖地地袭来。
如果只是两三个人说自己坏话,忍忍也就过去了。
可是成千上万的人批评自己,甚至还有无中生有的恶意中伤,这让她产生了退却的想法。
她找到自己的领导,委屈地说自己想要辞职。
曾经也是日本著名的主持人,哪想到回国后还要受这种委屈?
领导并没有安慰她,反而训斥了她。
“这种委屈都受不了,我看你还是别做这一行了!”
这样的训斥果然给了朱迅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她明白了,有些话是可以当作不存在的。
可是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个致命问题。
由于年少时就出国,常年脱离中文的生活环境,她的中文已经不足以支持她来主持节目。
用日语发音的位置来讲中文,从导演到观众显然都不满意。
声音不要太尖,鞠躬不要太深。
这些导演同事们给她的建议,她一条条全都记下来。
可是慢慢地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全是自己的缺点,让她再度濒临崩溃。
她想把这个本子撕了,她甚至想把自己也撕了。
她在角落歇斯底里,嚎啕大哭,她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可是哭过之后她依然会一条条地改正。
整整半年时间,朱迅没有进行过任何的主持。
这半年里,她在认真学习国内的整套主持流程。
如何做策划,如何剪片子,如何写台本等等一系列幕后的东西,她全都做了深入地了解。
这半年的时间,为她今后所有的主持生涯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所以当她重新走到台前,走向观众的时候,已经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毫无疑问,她已经是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了。
生命总是充满挑战
在一次采访中,朱迅认识了一个名叫王志的男人。
王志也是央视的一名主持人。
他们的交集始于工作,但是经过不断地接触,不断地了解,两人最终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终于,两人在2004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一年后,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意外总是在最幸福的时候出现。
就在一家人其乐融融,自己的事业也蒸蒸日上的时候,朱迅又一次身患重病。
她得了甲状腺癌。
肿瘤紧挨着声带,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拿掉,扩散到声带的话,以后就没法说话了。
当时朱迅还有一档节目需要主持。
她问医生:再等等可以吗?我不想半途而废。
就这样,她将癌症又拖了整整一个月。
手术过后,她能感受到嗓子附近的剧痛。
但是她依旧是想立刻开口说话。
她拔掉氧气管,用微不可闻的声音问了一句:声带还在吗?
当她听到自己陌生的声音时,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她在单位里总是被叫作“朱大胆”,因为她敢挑战各种危险的工作。
身为主持人,她可以去潜水,可以去跳伞,可以去蹦极。
不仅仅是工作需要,她也确实在用这些行动来证明她的人生态度:
生命最终都会迎来终点,那为什么不勇敢一点呢?
她似乎已经克服了内心的恐惧。
可是在病床上,当她刚做完手术无法出声时,她的内心是被恐惧填满的。
但她其实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害怕但是绝不认输。
大不了,就是不能说话了而已。
可能也就是做好了失声的准备,才会选择在主持完节目之后才进行手术的吧。
术后她只经过短暂的休养,就又回到了舞台上。
同事们看到这么拼命的朱迅,连称呼都从“朱大胆”变成了“励志姐”。
有人问朱迅,这么拼命工作难道不累吗?
但是朱迅却说,真的从来不觉得累。
她一直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每次的工作都是一种乐趣。
在她17岁,经历了“生与死”的抉择之后,就感觉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虽然在她今天看起来当时或许并不算什么大事。
可是在那个看起来像是人生拐角的地方,她所能做的选择,就只有坚强面对。
那时候她想了很多,也想通了很多。
人们总是在绝境中,才会发现有的东西其实没那么重要。
《阿迅》选段 朱迅著
她说很多人都是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中。
可越是比较,就会越感到痛苦。
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决定。
我们需要的不是与别人的对比,而是接纳并享受自己所走出的每一步。
她接纳了命运对自己的所有捉弄,却也在这种接纳中获得了新生。
她在那时就成为了一个勇敢的人,这种勇气,会伴随她的一生。
现在的朱迅,已经走到了事业的巅峰。
可曾经的朱迅也困惑过,她也曾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她不断地去读好书,企图在书中寻找答案。
她珍惜与名家接触的机会,想要在他们的话里寻找答案。
她踏上了走遍祖国江山的路,希望能在路上找到答案。
在这样的寻找中,她豁然开朗。
那是追求生命的高度。
结语
就像是朱迅在攀登四姑娘山时说过的那句话:
绝望的时候,深呼吸,继续前行,前边就是希望。
山路太过崎岖,风雪太过寒冷。可是她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
山顶上,朝阳徐徐升起,金光慢慢浸染了山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