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在各地的起义军之中冒出了一支队伍,为首的是农民出身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南京建都,国号为明。
他成为皇帝之后为国事操劳、夙兴夜寐,然而与他勤政相同进行的是对于权力的收割。
至于如何收割,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实行也与接下来的人相关。
南京石头城
在一座精致的庄园内,满头白发的李善长正拿着工具锄地。
他丝毫没有发现逐渐逼近的人马,他们手持官令,直接冲进园中,将77岁高龄的李善长抓了起来。
要知道的是,在这次行动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在大殿之上下令诛杀李善长九族。
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大家都在猜测这位喜怒无常的天子又为何如此残忍!
已经77岁高龄,早已回家务农的李善长,怎么还是没躲掉“兔死狗烹”的下场呢?
他真的是被冤枉的吗?
李善长
李善长被朱元璋誉为“明朝的萧何”,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
李善长的早年经历非常坎坷,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勇敢好斗,便加入了当时的起义军。
在明朝建立之前,他先后投靠了李景隆、陈友谅等军阀,随军征战,累积了一定的战斗经验和威望。
后来,他投奔朱元璋,为其在征战南方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当时最具权势的开国功臣之一。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为了安抚功臣,于是对那些跟随他建功立业的将领们进行封赏。
李善长
由于李善长通晓典令,善于起草文书诏令。
于是在征战期间,朱元璋曾封他为右相国,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以及属地治理。
在他的治下民众归附,无人怨言。
而后李善长又负责律法以及礼法之事。
他改变了元朝的盐铁制度,为当地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提供了便利。
明朝建立之后,他被朱元璋任命为左丞相。
自古以左为尊,所以李善长在当时完全可以称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同时他还位列八大元勋之首,封韩国公,一时间风光无限。
但是受到的恩宠越多就越容易忽略君臣身份。
自古以来,君臣矛盾都是这样出现的。
李善长也不例外,他与朱元璋的矛盾也从这时开始慢慢积攒。
李善长虽然表面温和敦厚,但是心胸狭小,对于那些冒犯了他权威的人,李善长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当时的李饮冰、中丞刘基都是这样被革职贬官的。
刘基
在一次次与自己对手交锋之中李善长都毫发无伤,稳坐官位。
这使得他越来越狂妄自大,以为朱元璋不会动他,殊不知朱元璋早已对他心生厌恶。
为了彰显圣宠,朱元璋在李善长归田之后,又赐了千亩良田,将十万人交给他管理。
而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与皇帝结为亲家,这相当于有了一块免死金牌,使得拥有三块“免死金牌”的李善长越来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虽然李善长的心胸狭窄,经常公报私仇,但是如果碰上心胸宽广的君主他或许可能还有退路,只可惜他碰上的是敏感多疑的朱元璋。
朱元璋对李善长虽然倚重,但是君王无情,对于一些李善长触碰到他逆鳞的行为,他也会严加处理,绝不姑息。
在公主下嫁的那年朱元璋生了一场病。
病愈之后,御史告知朱元璋:李善长在其生病的这段时间都没有来看望过,驸马也没来请安。
朱元璋听后直接罚了他的年禄。
朱元璋
虽然这件事情并不严重,但是它发生在李家权势正盛的时候。
可以认为这是朱元璋正借此敲打李善长,希望他听话做个好臣子。
然而李善长并不懂朱元璋的意思,依旧我行我素。
洪武年间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因为疑心他谋反所以诛九族,牵连了一大批的人。
这事儿在当时闹的满城风雨,人人自危。
李善长与胡惟庸其实有一些关联,当初胡惟庸还是凭借李善长的推荐,坐上了知府之位。
而与胡惟庸有直接接触的,则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他们父子二人。
古代政治权贵之间相互的联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而且李善长对于胡惟庸有提携之恩,李存义则是与胡惟庸一家有姻亲的关系。
所以在胡惟庸一案,李存义本来也是要受到牵连的。
但由于李善长的关系,李存义暂时被隐匿了下来。
后来被人告发,朱元璋还是放了李存义父子一马。
按理说,李善长这时应该进宫谢恩。
然而他并没有,朱元璋的赦免对于他来说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或许这也是导致朱元璋对李善长愈发不满的原因之一 。
即使这样,若李善长日后能安分守己,或许还能够善终。
然而接下来的两件事,直接将朱元璋的疑心变成了笃定,他触碰到了朱元璋的逆鳞。
这年李善长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想要建造府邸,所以就找当时的信国公汤和,借了三百士兵用以建造府邸,汤和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朱元璋。
汤和曾经是李善长的部下,所以在朱元璋听到汤和的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已经赋闲在家的人为什么要联系下属,是不是有什么异心。
汤和
而且不管是建造府邸,还是问汤和借兵,李善长都没有报告朱元璋。
这不禁让朱元璋疑惑,李善长是是要建造府邸还是要谋反!
虽然当时听到消息的朱元璋表现出异常,但是疑心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而后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犯了罪,李善长出于情面,屡次向朱元璋上书,希望能够赦免丁斌。
朱元璋这次并没有隐忍不发,因为李善长已经成为了他心里的一根刺,他打算趁此机会将这根刺拔除。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下令严审丁斌,这个丁斌受不了酷刑,于是将李善长拖下水来换取自己的安全。
他告诉朱元璋,胡惟庸之前经常贿赂李善长,还在谋反之前频繁的联络李善长。
朱元璋听说这些后非常生气。
他将涉案的李存义抓进大牢,并证实了丁斌证词的真实性。
这个时候的李善长还没有感知到更大的风暴将要来临。
他可能也不会想到一句“好自为之”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凄惨结局。
李善长
没过多久,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就举报他在与北元的战争之中,抓获了胡惟庸和北元私下联系的密使封绩。
但李善长不但没上报朝廷,反而将它藏匿了起来。
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这不就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结党造反嘛。
随着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的展开,一系列关于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来往更加的详细。
胡惟庸不仅私联北元,还和日本的倭寇有所牵扯。
所以胡惟庸一案又被翻出来,连带的就是再次举起的屠刀。
由于李善长身上还有自己发的免死金牌,朱元璋一时半会儿也拿李善长没办法。
恰逢占星的官员报告有星变,需要一位老臣替君主化解这场灾祸。
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最佳人选,全家几十余口人也因为谋反罪而被诛杀。
明太祖朱元璋
李善长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不过是治理国家必走的一步棋。
对于这些权势较大的开国元勋,朱元璋向来都是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
那么李善长是必须被处死嘛,还是只是被胡惟庸波及成了替罪羊冤枉而终的?
对于朱元璋来说,“开国元勋”这四个字如同定时炸弹,既可以保他登上皇位,那也可以篡夺他的皇位。
最终,这些有权有势的老臣,除了几个善终的基本都死在了谋反的罪名之中。
就连蓝玉也在李善长死后第三年也因为谋反被处死。
所以相对于建国之后的新人,这些老臣就算谨慎小心也难保被忌惮。
同时李善长本人的性格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容易恃宠而骄,这也是导致君臣二人有嫌隙的原因之一。
在李善长被杀之后有人上书向朱元璋喊冤,说朱元璋错杀了李善长,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又何必去辅佐胡惟庸,朱元璋看到之后并没有怪罪上书的人。
这也能从侧面证明朱元璋对于李善长内心也是有错杀的怀疑的。
在权力和皇位之前,当年战场之上的好兄弟最后也成为了教条之下的君臣关系。
不可以再逾越任何君臣之间的界限,这也成为了古代君臣关系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宗实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