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阳的剪纸工作室位于韩江西岸的潮安浮洋镇的新安村内,和旧时“新安寨”隔着四五排民房和一条小河。工作室取名为“跃然斋”,走进“两进”风格的工作室,零星的光线从屋顶的玻璃上穿透下来,打开灯,那些民风民俗、花鸟虫鱼、潮州戏曲就在他的剪刀下纷纷“跃然于纸上”。
2006年,潮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动中迅速发展,千百年来持续不断记录下花果、走兽、人物等南国风情,再到如今“供品花”在潮州人的信俗活动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剪纸一直存在于潮州人民的生活中。
“这是我的使命。”黄朝阳是潮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年前他从深圳回到潮州,一直在潮州剪纸中深耕、传承、研究、创作,潮州剪纸已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缘起:本土化的剪纸技艺
在潮人的故事里,“剪纸”一直相伴相生。剪纸最开始出现在潮州,只是一项伴随着汉族迁徙而来的中原技艺。
黄朝阳所居住的新安村,先民多为韩江上游来此定居的客家人,南宋地理著作《舆地纪胜》谈广南、福建的语言时说:“虽境土有闽广之分,而风俗无漳潮之别”,宋元时期闽南迁潮者也移民至此,几千年来,中原儒家文化、闽文化、移民回流带入的东南亚民族文化等在韩江两岸相互融合,形成了面貌独特的潮州文化。
潮州地区人口到清中叶爆发,渐渐出现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这一时期,“精耕细作”逐渐成为潮州农事生产的特点,民众的审美随之朝着“精雕细镂”的风格变化,民众的行为也开始在信俗活动,祭祀之风上盛行,来自中原的剪纸技艺开始有了潮州人自己的历史底色和乡土风格。
旧时的潮州,“剪纸”这一项工作由农村妇女们承担,每当中秋节拜月,各家各户在门前支起供桌,彩纸做成的的彩塔、人物、彩灯彰显各家主妇的巧思,“功不厌细”的潮州妇女会在每个物品上面都贴上精湛的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有一较高下、接受众人评判的意思。“赛桌”赛过一年又一年,技艺在乡土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我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我的奶奶。”黄朝阳奶奶准备的“赛桌”,就是他剪纸的“第一课堂”。
2004年,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杨坚平主编《潮州民间美术全集·潮州剪纸》一书,收集的潮州民间传统剪纸354件,依靠“心口相传” 的潮州剪纸得到了归纳和整理。
现存于潮州市司马浦镇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代表了潮州剪纸最初的荣光。以棕色丝线剪成,采用“花中有花”的手法,在“蝙蝠”外轮廓点缀上“莲花、梅花”等吉祥图案。
发展:乡土祭祀中的民间信仰
时至今日,黄朝阳剪刀下的“双喜牡丹、钩藤、蝙蝠、石榴”依然保留着《蝙蝠》那样构图饱满,寓意含蓄的风格。
“祭祀用的一些花,我们潮州就叫‘供品花’,要在现场对着供品一一剪出来。”每年农历九月廿九都是新安村一年一度祭拜的大日子。当天,村子里的氛围就会逐渐热闹起来,一同活跃起来的还有潮州剪纸的过往。
祭拜活动中,人们用食物感谢神明庇佑下所能拥有的丰足,食物上覆盖的剪纸作为传达这一感念的信笺,这一形式在如今的乡土祭祀中依然可见。这些剪纸在审美上尽可能突出充实的乡土精神,其艺术形象指向却有更加深厚的意义追求:求吉求安、驱邪避恶、祈福禳疫。
从中原大地到岭南乡土,再从乡间信俗去往现更大的舞台,历史的脉络就像剪纸的过程一样,模样逐渐清晰。
近年来,潮州市湘桥区充分发挥祠堂“遍布城乡各地、联系群众面广、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特征,各祠堂文明实践站(点)以本村传统民俗特色文化为主导,发掘本村热心人士和有号召力的乡贤组织策划好传统民俗特色文化活动。百年不断的民众祭祀与民间美术共生,长久地“信鬼而好祠”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土壤。自给自足、聚村而居、血缘关系和宗族化等传统农业社会行为让剪纸技艺在潮州乡土中不断繁衍,不曾断代。
在潮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潮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的“群舞”让发生于乡土的技艺,逐渐走出乡邻的羁绊去向不同的舞台。传承人张湘明设立了“张湘明剪纸艺术馆”,以个人专馆打造文化遗产优势品牌,不定期为社区老人、妇女、儿童开展潮州剪纸学习班;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新地标“SWA”,则由潮州剪纸人陈传生与陈斯嘉联手打造,在潮汕的故土上用“剪纸”迎来送往匆匆的旅人;2024年除夕夜,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龙的传人》惊艳亮相,在总时长约90秒片子中,镜头聚焦潮州有近10秒时长,黄朝阳精彩演绎潮州剪纸,将潮州厚重神秘的人文历史凝结其中。
走下舞台,走出镜头的黄朝阳,会出现在“送技下乡”、“非遗进校”的活动中。自2022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七条生效,该条款积极倡导职业学校引进技能大师、劳动模范、手工艺专家及非遗传承人等高端技能人才。他们能够以全职或兼职教师的身份,或通过建立工作室等途径,积极投身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技艺传承等核心任务中。
虽然在高等院校会开展培养以研究为主的复合型人才的剪纸课程,也会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教学,但在黄朝阳看来,潮州剪纸的传承缺少乡土中国社会里最重要的动力--“创立家业”。“没有人会把它当作一个赚钱的生计,自然就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
传承:走向变革的传统技艺
潮人善经商,潮州的剪纸作坊曾辉煌一时,但随着新兴文化对古俗旧习的审美趣味构成某种程度的冲击与消解,潮州剪纸也必然会发生变革和转化。
潮州的广济桥有一个小摊是专门为黄朝阳准备的,游客们如果偶遇他,剪名字、剪小像、甚至是剪店铺的Logo,黄朝阳都十分热情。
2019年潮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繁荣发展的意见》,其中一条指出:“以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目标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团体和创意人才,推出一批有深远影响力的文艺原创精品。”
黄菊是在广济桥认识黄朝阳的,作为潮州的00后文创设计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并没有把印象中“就是贴在供品上的喜花”当作可以售卖的文创产品。“他教的不仅仅是剪纸技法,那些潮州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他也在努力地告诉我们新一代潮州人。”对于文创市场,黄菊深知“在满足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前提下,再走文创生产性道路。”她推出了游客使用场景较多的折扇,可以方便带回家的冰箱贴,都是让潮州剪纸在“现代生活中重现和传播”。
在非遗文化颇丰的潮州,潮州剪纸将如何进一步创新销售模式实现现代转化,融入更大的市场?同样属于“广东剪纸”瑰宝的“佛山剪纸”,或许是一个范例。
2023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将剪纸车间改为敞开式,实施体验式营销,吸引众多游客,销售额大增。艺术社还建立网站,推广剪纸产品至政务、商务等领域,使其成为文化礼品和旅游纪念品,让人们看到传统艺术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潮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坚定地维护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群体认同感,对故乡怀有深深的眷恋。游神赛会、祭祀分肉、拜月夜游、酬神演戏等民俗活动,潮州剪纸皆生于斯。剪纸作为潮州文化重要的一支脉络,潮人要渐渐走出在文化中“内向”的固守特性,在守住自己根脉的基础上进行时代面貌的开创,将潮州剪纸中璀璨的乡土文化逐渐“破土新生”,成为“非遗+”的下一个优秀范本。
采写: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巢芮
脚本:巢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