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从太平洋彼岸回来了
申再望
2024年4月19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加拿大友人凯尔•约里费(Kyle Jolliffe,曾用中文名:易文),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赠送了他收藏的美国印制的大熊猫“潘多拉”(“潘多拉”Pandora是希腊神话中众神合力创造的一个美女。在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是礼物,“潘多拉”即为“拥有一切天赋的女人”)的明信片。
大熊猫明信片
明信片的背面
熊猫基地科普中心负责人唐亚飞接受捐赠
凯尔冒雨参观熊猫基地东区,观赏树上的大熊猫
凯尔的朋友,中国北京和平世界书画院加拿大老照片项目组(简称项目组)在成都的向素珍、申再望、王晓梅、林春柏也来到熊猫基地,赠送了项目组编著的三本书:《成都,我的家》《华西坝有所加拿大学校》《古道旧影》。前两本书介绍了大熊猫“潘多拉”在中国和美国的故事,以及当年在成都抱过“潘多拉”的黄玛丽(Marion Walker )等加拿大孩子,第三本书的图文提供者是加拿大友人贝丝(Beth Leach),她也在成都抱过“潘多拉”。
项目组捐赠的三本书
凯尔的朋友,成都作家谭楷是研究和推广熊猫文化的专家,他和唐亚飞向凯尔赠送了《看熊猫》杂志。
《看熊猫》杂志封面
凯尔退休前在多伦多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收藏明信片是他多年的爱好。2023年,他在美国堪萨斯州举办的美国明信片俱乐部大会的展销摊位,意外发现了“潘多拉”明信片,十分惊喜。他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都与四川有缘,家族成员中,有的曾在华西坝读过书。他多次参加华西加拿大学校校友会在多伦多举办的聚会,认识了黄玛丽和贝丝,读过《成都,我的家》,知道大熊猫“潘多拉”的有趣故事。他亦曾两次参观过熊猫基地,参加了2016年在熊猫基地举办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出自对大熊猫的由衷喜爱,他当即购买了这张明信片,心想有一天再访成都时,将它赠送给项目组。
2024年4月,凯尔第七次来到中国,在重庆向项目组表达了赠送“潘多拉”明信片的意愿,向素珍建议他送给熊猫基地,他欣然同意。
中国有句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凯尔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熊猫粉丝啊!
向素珍老师在熊猫基地会客厅讲述了“潘多拉”去美国的故事。1938年3月,美国纽约动物协会致信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希望有一只大熊猫最好是一对幼崽到纽约动物园生活。华西协合大学与纽约动物协会有着间接的学术合作,于是华西生物学教授丁克生(Frank Dickinson)让夫人去往灌县(现都江堰市),委托山里的猎人捕捉到一只大熊猫幼崽,为之取名“潘多拉”,意为“神奇”。熊猫宝宝来到华西校园,加拿大学校的孩子们欢快雀跃,与“潘多拉”在草坪上嬉戏玩耍,欢声笑语不断,黄玛丽和贝丝就是在那时拥抱了“潘多拉”。
加拿大孩子们喜爱“潘多拉”
黄玛丽和姐姐与“潘多拉”合影
同年5月,“潘多拉”由返加休假的华西化学教授陈普仪(Roy Spooner)护送,先乘吉普车到重庆,再乘飞机到香港,又乘远洋轮船抵达了纽约。
陈普仪与“潘多拉”在重庆机场合影
“潘多拉”经过夏威夷时,护送人陈普仪受到佩戴花环的特别欢迎。
凯尔介绍说,大熊猫的到来不仅轰动了纽约,也成为美国的热门新闻。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在欧洲爆发,但许多美国人并不了解远东中国也处在抗战的烽火中。最初,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涌入动物园,只是为了看“潘多拉”,却通过动物园和媒体对中国的介绍,得知它的家乡发生的不幸,许多美国人开始了解和同情中国。
“潘多拉”来到纽约动物园
我不由得回想起2015年10月,我和向素珍与四川电视台导演高松带领的摄制组前往加拿大,拍摄5集纪录片《相遇百年》,在金斯顿大学教授戴维•斯普勒(David Spencer,陈普仪的儿子)家中,听他回忆父亲在中国的往事以及“潘多拉”前往美国的经过。戴维是华西加拿大学校的学生,父亲曾两任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主任,为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了《五卷第十四分册》。“潘多拉”乘船过太平洋时,被关在一个木笼里,笼子放在甲板上,下雨时它可以喝到充足的淡水,还可以洗澡。“潘多拉”是第一只在美国动物园存活的大熊猫。(注:“潘多拉”是1949年前在国外存活时间最长的大熊猫,于1941年5月在美国去世)
1939年至1940年,中国因抗战急需药品,陈普仪历经风险和艰辛到香港买药,雇卡车经缅甸运到成都。戴维向我们展示了父亲在中缅公路上的照片。戴维的母亲曾在华西坝家中烹饪感恩节大餐,招待在成都周边机场的美国飞虎队士兵,宽慰他们的思乡之情。
戴维向项目组捐赠了父亲留下的两个小瓷盘,其中一个是英国Wedgewood 品牌的名瓷,由于日军轰炸华西坝,这两个瓷盘破碎,经成都的民间工匠修补,正面几乎看不出裂痕,背面则有细密的金属补丁。戴维捐赠的多件与中国有关的藏品,已在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对外展出。
陈列馆的陈普仪藏品专柜
“潘多拉”的神奇魅力和故事,由此传递至一代又一代,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戴维•斯普勒和夫人与申再望合影
关于“潘多拉”的故事还在延续。2016年10月,多伦多动物园为庆祝大熊猫龙凤胎“加盼盼”和“加悦悦”在加拿大出生一周年,想邀请当年在成都抱过大熊猫的加拿大人出席,经项目组帮助联系,年逾八旬的贝丝独自开车30余公里,从密西沙加前往多伦多,出席了隆重的生日典礼。
2016年,加拿大友人应项目组邀请再访成都,出席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开馆活动,并参加在熊猫基地举办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学术年会。八十高龄的黄玛丽在大会即席讲话,述说她在七十多年前与“潘多拉”结为好友,感谢熊猫基地多年来为保护和研究大熊猫作出的出色贡献,热情赞扬大熊猫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为黄玛丽作了翻译。
黄玛丽在熊猫基地协办的年会主宾席(右一)
黄玛丽在熊猫基地抱着大熊猫合影
凯尔在熊猫基地向笔者讲述了另一段往事。他父亲的堂弟查理•约里费(Challe Jolliffe)曾在华西加拿大学校学习中文,回国后在多伦多任教并且是一位演员。1972年3月底至4月中旬,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加拿大,其间来到多伦多一所中学表演球赛、传授技艺,查理担任了翻译。代表团还拜访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家乡,乒乓外交加深了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
乒乓名将庄则栋率团访问加拿大,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白求恩故居前合影
熊猫基地科普中心的负责人听了“潘多拉”明信片的来历,觉得很有意义,将考虑放到基地的博物馆展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特别是孩子们,了解这段中国与加拿大、美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从中感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共同珍爱大熊猫,珍爱和平与友谊。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申再望(祖籍江西省临川县,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曾任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文化交流顾问,现为北京和平世界书画院加拿大老照片项目组顾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