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一定会回来的。"孙远方握着她的手,语气坚定而真诚,"等我父亲康复,我就回来娶你。"
01
病房里,72岁的孙远方静静地躺在白色的病床上,窗外上海的冬日阳光微弱地洒进来,为他苍白的脸颊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他的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飘回到那个青春热血、理想激昂的年代。
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他的生命轨迹早已被那个遥远的云南小村庄深深烙印。胃癌晚期的诊断书静静地躺在床头柜上,无声地宣告着他生命的倒计时。
孙远方轻轻抚摸着放在枕边的旧相册,相册里是他与杨梅香年轻时的模样——那个在白沙镇玉湖村认识的姑娘,那个曾经让他心动、牵挂却又无奈错过的女人。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仿佛记录着一段难以言说的往事。
他想起了那个炽热的年代,想起了自己意气风发地响应国家号召,满怀理想与热情奔赴云南的日子。五十年的光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在他的记忆中清晰而又模糊。
孙远方微微转头,目光穿过病房,仿佛已经不在这个冰冷的医院里,而是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青春正茂的年代。他知道,也许这将是他最后的机会——去见她,去弥补,去道歉。
1972年的云南,白沙镇玉湖村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山地起伏,茶园绵延,空气中弥漫着茶叶和泥土的芳香。当时22岁的孙远方背着简单的行囊,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这个偏远的农村。
他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员,怀揣着为国家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与热情。茶厂是村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每天清晨,工人们便早早地开始采摘茶叶,孙远方也加入了这个劳动的队伍。
第一次见到杨梅香,是在茶厂的晾晒场上。她穿着蓝色的工装,头发被一条朴素的布带束着,皮肤因长期劳作显得黝黑而结实。孙远方被她的认真所吸引,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农村女性坚韧而质朴的美。
杨梅香抬头正好与孙远方的目光相遇,她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个羞涩而友善的笑容。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茶叶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周围是此起彼伏的茶叶摩擦声。
孙远方鼓起勇气走近她,主动帮她整理茶叶。"我叫孙远方,是从上海来的知青。"他有些结巴地说道。杨梅香笑了,她的笑容像山间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我是本地人,叫杨梅香,在这个茶厂已经工作五年了。"
杨梅香常常偷偷观察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与其他知青不同,不仅不娇气,还总是主动帮助其他工人。
有一次,一位年长的茶厂工人不小心扭伤了脚,孙远方二话不说,主动帮他分担工作,还悉心照顾。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杨梅香渐渐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好感。
慢慢地,两人的交往从最初的工作接触,变成了更多的交流与了解。晚上,在简陋的知青点,孙远方会和其他知青一起讨论理想,分享城市的见闻;白天,他会主动向杨梅香学习农村生活的技能。
杨梅香也会教他识别不同品种的茶叶,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之间慢慢建立起一种朴实而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城乡、知青与本地人的界限,纯粹而真挚。
到了1972年的深秋,两人的感情已经悄然升温。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村子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文艺晚会。
02
孙远方鼓起勇气邀请杨梅香一起跳舞,尽管动作笨拙,但两人的眼神中已经流露出深深的喜爱。
此刻的他们,仿佛忘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艰辛,只沉浸在彼此的温情与梦想中。
1973年的冬天,一封来自上海的急电彻底打乱了孙远方和杨梅香的生活。他父亲突发重病,病情危急,家里要求他立即返回。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与杨梅香的长期分离,但家庭责任又如此沉重。
杨梅香默默地陪在他身边,眼中透着不舍和担忧。"我一定会回来的。"孙远方握着她的手,语气坚定而真诚,"等我父亲康复,我就回来娶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