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不凉,这是濮存昕对大凉山的第一印象,冬日暖阳、彝寨篝火,从6年前第一次来到西昌邛海边,这些年,濮存昕从未缺席。作为大凉山戏剧节的第一发起人、艺术总监,他见证了戏剧节的从无到有。今年因为跟随北京人艺《正红旗下》在上海、南京等地演出,濮存昕第一次缺席了戏剧节开幕式,两天的行程也极其紧凑,“戏剧节不仅每年不同,甚至每天都有不同,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在立冬之日开幕,这是戏剧节每年向世界传递的最清晰的信息,之后就是敞开大门期待与观众的不期而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在濮存昕眼中中国西部的小小戏剧节,有一个大大的愿望就是平视世界,“这次的开幕演出《星回》我们就尝试邀请国外导演来做了一台不同于通常歌舞晚会的演出,有国际剧协和中国剧协的支持,以及本地资金的助力,给了导演自由的创作空间和大凉山本地演员合作,从他的视角表达了对这里的印象,实现了一次跨文化的交流。”对于这部由来自萨摩亚的当代艺术家创作的舞台剧,濮存昕也听到有观众说看不懂,在他看来,“那不是一个常规的话剧,我们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认知去面对这个世界,你还要适应这个世界。文化也需要有一种适应的心态,要宽容,允许别人去表达。这片土地以及山水气候就是我们办戏剧节的态度,戏剧发生在凉山就够了,没有好坏。”

11月23日,这部大凉山戏剧节的定制剧目就将走出凉山,带着独属于彝族文化的自信表情受邀参加迦太基国际戏剧节,濮存昕说,“在大凉山的日子,我们每天往嘴里放红烧肉,每天走向阳光,这种神情、这种生活方式就是自信,就如同我们在西班牙的一座小城看人家那种闲适的生活一样。这两天我听到国际来宾说觉得这里比地中海还好,这里是一个非常放松的地方,就如同一提瑞士就想到滑雪,这个印象就是标识,成为打卡的名片。未来如果一提到中国西部,就可以想到大凉山,或许说中国是一个有大凉山的地方,如果大家都能有这个印象,也是我们的一种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两天,濮存昕聆听了“戏剧对话”,参与了“围炉夜话”,看了戏,接受了采访,近期的忙碌也让身体不在最佳状态,但他却自称是戏剧节发起人、执行总监李亭的帮手,“是她在做执行,我们会电话沟通,或者在北京开预备会,我可能不会去做具体的事,但我愿意参与。我们这些发起人没有合同收入,没有纸面契约,只有委任状,但我们愿意聚在一起做事。”

六年,戏剧节依然在养成阶段,“戏剧节对当地的改变当然是需要的,但是让居住在山里的山民都下来买票看戏,还没有到这一步,他们离现代文明还有距离。让各地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愿意到这儿来,也是一种改变,相信通过几年的培养,网络上的公共信息是可以搜索到大凉山戏剧节的,年轻人有自己的选择和兴趣,慢慢来。这里的苹果和土豆都让我们很想用拉杆箱带回去一些,哪怕是美食,也可以成为来大凉山的理由。大家因为什么来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戏剧节这件事做下去。”濮存昕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