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在未来的世界,海洋馆里展示的尽是一些“人造动物”表演吗?这也是在成本、生态保护之外,留给海洋馆的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花了近千元,你给我看假鱼?”“哪个海洋馆会有机械鱼,离了大谱”……今年“十一”,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试营业,吸引大批游客,众人期待亲眼见到真实的海洋巨兽,但最终却只看到了“假鲸鲨”,不少人抱怨被“欺骗”。而据媒体调查,目前已有至少5只人造鲸鲨投入国内市场,行业龙头海昌海洋公园同样选择“人造”。
↑图据小梅沙海洋世界微信公众号
此次仿生鲸鲨引发的争议背后,实则是业内大型海洋动物稀缺的无奈。据业内人士介绍,“海洋生意”看起来很美,但不好做。由于生态、气候和人工环境等原因,“人工养殖的大型海洋动物,平均生存年限为5年”。加之鲸鲨、虎鲸等大型海洋动物不能捕捞、更不能买卖,不少场馆已失去人工繁殖的机会。相比真实鲸鲨动辄上亿元的身价,人造鲸鲨的成本只需数百万至上千万元,且养护成本大为减少,使用年限也有所提升,这或许是海洋公园砸钱引入“黑科技”的原因。而且,也有人认为,使用人造机械鲸鲨,能够加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避免将鲸鲨圈养在空间有限的环境中,降低对动物自然天性和健康的影响。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花钱去海洋公园,自然是想看到活生生的真实海洋动物。当下VR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其实也能窥见海洋生物的样貌习性,但之所以愿意花钱来海洋馆,还是希望能获得和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如果看到的只是更具科技感的人造鲸鲨,游客难免有种“被骗”的感觉,如一些游客所说,看机械鲸鲨为什么不去科技馆?
再者,目前人造鲸鲨的仿真程度和呈现效果并不完美。虽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造鲸鲨的仿真程度会不断提高,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匆将其投向市场,在游客越来越注重真实体验感的当下,也不怪很多消费者打差评。
“降低成本”“生态环保”这些理由,虽有一定的客观性,却不能全盘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花的是和从前一样的票价,享受的却是打折的体验。从短期商业成本看,使用人造鲸鲨替代确实会节省一部分费用,但从长远来看,人造鲸鲨挫伤的也是人们对海洋公园的向往和信任,恐怕得不偿失。
归根结底,海洋公园利用科技开发新品无可厚非,但需要对消费者尽到提醒、告知义务,在消费者购票之前,让其知道馆内展示的是人造鲸鲨,并将接受与否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如果海洋公园将“鲸鲨”等大型动物作为噱头卖点,却未明确标注为人造鲸鲨,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将看到的是真实鲸鲨。如此,会对消费者构成误导。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如果有意模糊“人造鲸鲨”和“真实鲸鲨”的区分,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换句话说,用人造鲸鲨替代真实动物,或有产业发展的无奈成分,但面向消费者,需要在尽到提醒、告知义务的前提下,在仿真、智能程度接近完善的情况下,有限度地使用,而非任其成为一种全行业趋势。难道在未来的世界,海洋馆里展示的尽是一些“人造动物”表演吗?这也是在成本、生态保护之外,留给海洋馆的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郁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