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庚辰龙年。这一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国际局势动荡,国内政治风云变幻,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某种巨变即将到来。而这一切的中心,都围绕着一位躺在病榻上的老人——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他已是一位83岁的老人,疾病缠身,步履蹒跚

年初,周总理的逝世对毛主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周总理的离世,让毛主席痛失一位挚友,也让他更加感受到岁月的无情。悲伤的情绪,加重了毛主席的病情,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命运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这位老人。仅仅几个月后,朱德委员长也与世长辞,这对毛主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两位老战友的相继离世,让毛主席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他的身体也更加虚弱。

接连的打击,让毛主席的精神世界陷入一片灰暗。他变得沉默寡言,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默默地注视着窗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想。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无奈。

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唐山大地震

7.8级强震几乎在一瞬间将唐山市夷为平地。数十万人的生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场地震不仅是唐山人民的灾难,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中南海的建筑也受到了波及,这场灾难的发生也加剧了中央对毛主席安全的担忧。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和地震可能带来的危险,中央迅速做出决定:必须将毛主席转移到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

几个月前,中央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特意为他修建了一间平房,代号“2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间平房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毛主席的健康需求。温度、湿度、光线等,都经过了精心的调节,以确保毛主席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休养。

平房建好后,保卫处的陈长江接到了转移毛主席的任务,他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深感责任重大。

陈长江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将毛主席转移到了“202”平房。整个转移过程都进行得十分谨慎,以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和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的环境中,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似乎有所好转。他虽然仍然不能完全与人交流,但至少能够听到外界的消息,了解国家大事。

得知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后,毛主席深感忧虑。尽管他身处病榻,但他依然心系灾区人民。他请求中央要尽快组织救援力量,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女婿孔令华,也主动请缨前往唐山灾区参与救援工作。他希望能够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力,也希望能够让毛主席安心。

得知孔令华前往灾区的消息,毛主席的心情略微平静了一些。

但病魔的侵袭并没有停止,进入秋季后,毛主席的病情再次加重,他常常陷入昏迷状态,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但仍然无力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年轻的护士,俞护士和李护士,日夜守护在毛主席的身边。她们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毛主席,为他擦拭身体,为他喂食,为他测量体温。

毛主席虽然无法言语,但他用眼神表达着对护士们的感激。他知道,这些年轻的姑娘,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他的生命。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伟人就此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消息传出举国悲痛。人们无法接受这位伟大领袖的离去,全国上下顿时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中南海的氛围也变得异常凝重,领导人们聚集在一起,商讨毛主席的后事安排

如何处理毛主席的后事,成为摆在中央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垂不朽:守护伟人最后的尊严

在全国人民深陷悲痛之际,中南海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毛主席遗体该如何处理的争论。

有人建议火化,有人建议土葬,也有人建议保留遗体,供后人瞻仰。

在各种意见交锋之际,叶剑英元帅以其一贯的果断和魄力,做出了最终的决策:立即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并妥善保存,以备后续的哀悼和告别仪式。这一决策,迅速得到了其他领导人的一致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就是生命。汪东兴迅速联系了保卫处的陈长江,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他。

陈长江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立即召集团队,开始着手准备遗体保存工作。

9月11日,毛主席的遗容被安放在人民大会堂,供人们瞻仰告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涌向人民大会堂,送别他们敬爱的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伍绵延数公里,人们默默地排队,秩序井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和不舍。

接下来的几天,首都北京沉浸在一片哀悼的海洋中。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自发地参与到悼念活动中。

人们佩戴着黑纱,胸前别着白花,默默地表达着对毛主席的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8日,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百万群众聚集在广场上,聆听着悼词,泪流满面。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中央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纪念堂

在纪念堂建成之前,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来存放毛主席的遗体。经过慎重考虑,中央选择了一个代号为“769”的地下保护空间

陈长江再次肩负起重任,负责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769”地下保护空间。他知道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他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移工作在夜间秘密进行,为了确保安全和保密,陈长江和他的团队成员都经过了严格的挑选。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特制的容器中,然后缓缓地运送到“769”地下保护空间。

在“769”地下保护空间里,各种防护措施都已准备就绪。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都经过了精确的调控,以确保毛主席的遗体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

陈长江仔细检查了每一项细节,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长江知道,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必须尽一切努力,守护好这位伟人最后的尊严。

历史的交接:新时代的序曲

1977年,北京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一方面,人们仍在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逝世;另一方面,人们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毛主席纪念堂的落成,象征着对毛主席时代的正式告别,也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将成为人们缅怀伟人、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陈长江和他的团队来说,纪念堂的落成也意味着他们肩负的特殊使命即将完成。

从毛主席逝世到遗体安放,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伟人的忠诚和敬意。

在纪念堂正式开放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将毛主席的遗体从“769”地下保护空间转移到纪念堂的水晶棺中。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谨慎和细致,容不得半点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汪东兴亲自来到现场督导。在转移工作开始前,汪东兴特意找到陈长江,提出了一个要求:整个转移过程必须绝对安静,禁止使用任何通讯设备,所有交流必须采用手势。

汪东兴的细心和周到,让陈长江深受感动。他知道,汪东兴不仅关心毛主席的遗体安全,也关心工作人员的安全。

陈长江和他的团队成员,迅速穿戴好防毒装备,然后小心翼翼地进入了“769”地下保护空间。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再次看到了静静躺在特制容器中的毛主席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默默地向遗体致敬,然后开始进行转移工作。整个过程,都进行得异常小心谨慎,生怕惊扰了伟人的安眠。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毛主席的遗体终于被安全地转移到了水晶棺中。水晶棺晶莹剔透,仿佛一块巨大的水晶,将毛主席的遗容完美地展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第一缕晨曦照进纪念堂时,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工作也宣告完成。中央领导们来到现场,与参与这项工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握手致谢。

随着毛主席纪念堂的正式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伟人的遗容。他们默默地站在水晶棺前,追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1976年,一个时代落幕了。但毛主席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走向富强,他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资料:
光明网:1999-08-11: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