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杨新村街道,有一个曾经"问题频出"的动迁小区——广洋苑,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居民心中温馨和谐的家园典范、广受追捧的"网红打卡点"。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广洋苑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对秩序与活力并重的社区治理新路径的探索。

广洋苑社区,一个由动迁房小区改造而来的"过渡型社区",曾面临着地面破损、绿化缺失、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然而,面对复杂多元的社区治理需求,广洋苑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一居一品"等项目建设,吸纳了社区多方力量参与到自治共建中,实现了从"问题小区"到"和谐家园"的华丽转身。

党建引领,织就温暖与效能的"红色网"

"以前,我们小区问题多多,地面破损、绿化缺失,停车更是难上加难。"一位老居民回忆起过去的广洋苑,不禁感慨。但现在,走进广洋苑,眼前是焕然一新的景象:道路平整、绿化成荫,停车有序。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洋苑社区党总支通过强化组织动员、创新工作方法,将党建"三亮"服务——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融入日常。党员们以身作则,带动楼组,与楼组长、志愿者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回应群众急愁难盼的各种问题、主动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广洋苑社区建立了"共性项目清单"和"个性项目清单"。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每月固定日期的各类会议,如总支会、理事会、党员会和党员集中学习日,确保了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协调,也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人为本,汇聚民心与众力的"温暖洋"

广洋苑社区在党建引领下,不仅重视社区的"显性"改造,更关注"隐性"建设与人心的凝聚。面对居民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社区总是迅速响应,通过召开协商会议等举措,逐一细致化解,且将解决方案及其成效及时公布于公示栏上,彰显了治理工作的公开与透明,赢得了居民的信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停车难,曾是广洋苑社区的"老大难"问题。但在社区的努力下,通过增设共有车位、优化停车管理,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绿化改善、马路安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以及充电桩增设等需求,也得到了及时回应。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让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管理的贴心与高效。

在回应居民差异化诉求方面,广洋苑社区更是做到了"处处显关怀"。针对原住民与新上海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管理难题,社区在保持"熟人社区"温馨氛围的同时,强调依法管理,鼓励居民通过线上平台(如社区APP、微信群)和线下面对面会议等多种方式提出意见与建议。这种全方位的参与模式,不仅确保了社区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让居民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区一份子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共建共治,激发和谐与活力的"新动能"

在广洋苑社区,党建引领始终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作为核心目标之一。通过搭建多方协商平台、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广洋苑社区成功激活了广泛居民参与,培育出了一批自治骨干力量。

"党建+"资源整合,是广洋苑社区的一大创新。社区党总支牵头,充分挖掘社区内外部资源,成立了目标多元的不同自治团队和自治项目。如绿植志愿团队、妇女工作项目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和普法咨询等,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在"党建+"公益赋能方面,广洋苑社区针对老年居民众多且养老服务需求迫切的现状,整合了小区内的为老服务资源和手工艺技能出众的志愿者力量,成立了"爱心编织组",将"小老人"服务"老老人"的理念植入社区,赢得了广泛好评。

"党建+"品牌塑造也是广洋苑社区的一大亮点。社区党总支注重工作创新,努力打造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品牌,如"编织技艺""沪剧沙龙""书法小组活动"等,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创造出更多元化的社区文化共建渠道,全方位调动起居民的日常参与活力。

在"美丽家园"建设的征程中,广洋苑社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社区党总支勇立潮头,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精心绘制着"美丽家园"的宏伟蓝图。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垃圾、修剪绿植、粉刷墙面,用双手描绘着家园的美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洋苑社区治理有效的"密钥",就在于促进秩序与活力和合共生。社区在维护秩序稳定的同时,充分激发社区的活力与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和家园共建的有机结合,广洋苑社区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又营造出良好的社区氛围。这里,居民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构建起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如今,广洋苑社区已蜕变为居民的"心灵港湾"。广洋苑社区的治理实践,同样也为当下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向我们昭示:唯有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切关注居民参与,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并积极促进家园共建的浪潮,方能铸就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社区治理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余敏江,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作者:余敏江

文:余敏江 编辑:顾洋 责任编辑:何易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