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的11月,刚刚服役的苏-35战斗机来到珠海,开启了自己的中国的首秀。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款飞机是苏-27平台的最后一款改型、俄罗斯空军进入“苏-57时代”的最后过渡,是四代半战机中的佼佼者。
这些光环令苏-35风头大盛,甚至连同届航展参展的FC-31都被压过一头,尤其是第二年中国花费近25亿美元,向俄罗斯订购24架苏-35,更是让这款飞机的风头达到鼎盛。
2014年珠海航展排队参观苏-35的人群
如今,距离苏-35首次来到中国正好过去10年,距离俄罗斯飞行表演队最后一次携带苏-35赶赴珠海航展,也已经过去8年;苏-35自2016年首次交付以来,也在解放军中服役了8年。
而当这架曾经的传奇战机再次降落到珠海时,舆论却与10年前大不相同。外界的目光更多聚焦在苏-57中国首秀,“勇士”飞行表演队全新换装的6架苏-35与一架苏-30,完全成了陪衬,更是有媒体翻出了苏-35过去10年间糟糕的外售记录,认为中国在2015年时购入这款战机完全“买亏了”。
01.苏-35已经退居二线
中国是苏-35的唯一外贸用户
台媒《中时新闻网》就在8日刊出一篇文章分析认为,苏-35面世至今,全球只有解放军一家外销用户,包括阿联酋、埃及、印度、越南在内的多国都曾商谈采购,但均未达成订单,其根本原因是该飞机的性能远远不及俄方宣传水平;甚至在解放军内部,苏-35都早已退居二线,很早再公开出现在镜头面前。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文中引用了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苏-35曾在解放军演习中被歼-16与歼-10B击败,其装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在超视距空战中表现远不及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导致苏-35在有效作战距离外,就被歼-16与歼-10B发现并攻击。
苏-35装备的“雪豹E”雷达,尺寸非常庞大
而在苏-35最为擅长的近战格斗中,这款飞机搭载117S矢量引擎而获得的超机动能力,似乎也被大离轴角发射空空导弹所克制。据传在2020年的“金头盔”比武中,苏-35就在近战格斗时被歼-10C击败。
再加上该机存在维护性问题,解放军不得不购买大量电子战吊舱与117S引擎备件,导致该机整体服役成本飙升,成了解放军手中的“烫手山芋”。
基于这些信息,台媒认为解放军购买苏-35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且经过解放军的实际检验与战场检验,苏-35已经引起外界质疑,俄罗斯即便派出战机参加珠海航展,也无法抵消外界对这架战机的疑虑
台媒的这些说法我们无法完全印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今苏-35在解放军中确实担不起“扛大旗”的责任,只能作为二线机。
02.苏-35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要了解苏-35究竟处于何等水平,就必须要明确一件事——解放军在2015年订购的24架苏-35,与俄军服役的苏-35,虽然都同属于“苏-35S”这一型号,但实际战力却存在很大差异。因为俄罗斯在出口时,通过“卖机不卖弹”的方式变相阉割了战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苏-35的主力装备是R-37M远程空空导弹,该弹最大射程达到300公里,曾在俄乌战场被北约监测到177公里命中乌军战机的世界纪录。但该弹却不对外销售,导致外贸版苏-35只能挂载R-77中距空空导弹,而R-77在诸多外贸用户手中被称作“飞行电线杆”,实际作战效能极差。在发射条件合适时,射程都不及AIM-120A/B、霹雳-12这样的中美上一代主力产品。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即苏-35的雷达性能无法得到完全释放,在R-77的有效射程之外,即便雷达已经捕捉目标,战机也无法有效攻击——这也是大多数潜在用户放弃苏-35的主要原因。
苏-35发射R-73M,可见其巨大尺寸
解放军固然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让苏-35拥有发射霹雳-15甚至霹雳-17的能力,但苏-35身上可不止有这一个问题。
在俄乌冲突中,苏-35就暴露出了光电告警系统存在人机功效问题的重大缺陷,2022年4月,有一架苏-35战斗机在临空投弹时,居然被乌军装备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击落,而苏-35配备的光电告警系统与激光告警系统,理论上可以在导弹发射后立即发出告警,并自动释放干扰物、开启压制措施,帮助飞行员躲避来袭导弹。
除此之外,苏-35还在2023年5月、2024年2月,出现过被乌军阵地防空导弹击落的记录,而此时俄军已经开始逐步铺开滑翔制导炸弹,战机不再需要像2022年一样进行临空轰炸。能在一定距离外被乌军装备的防空导弹击落,只能说明苏-35的电子战系统与雷达告警系统存在一定问题。
被乌军击落的苏-35残骸
总而言之,苏-35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在解放军的歼-20、歼-16产量逐渐上升之后,完全可以用更优秀的国产战机执行曾经苏-35执行的任务,苏-35自然就退居二线,少了很多公开露脸的机会。
但这些都只能说明,俄方对苏-35的宣传与实际并不相符,以及苏-35在解放军内部的定位逐渐变化,并不能说明购买苏-35是“亏本买卖”,更无法印证苏-35是“烫手山芋”。
03.中国购买苏-35称不上“亏本买卖”
在看待武器时,我们需要明白两点:
其一是武器本身只是工具,世界上没有永远先进的武器,一款武器在不同人手中也有不同的用处。看待一切武器,都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与使用需求;
其二则是军事本质上是政治的延申,军事装备只是不具备政治属性的机器,但买卖、使用装备的人必然具备政治属性;
直到2010年代初,歼-11系列都担当着挑大梁的重任
在明白这两点之后,我们回头看2014年,当时解放军的歼-20、歼-16还未批量服役,FC-31处于原型机阶段,空军中仍有大量二代机,负责挑大梁的是歼-11系列与苏-30MKK。这二者中普遍装备着老旧的N001系列雷达,使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只有歼-11B装备的国产雷达使用平板缝隙天线,但也谈不上先进。
而装备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B,在2013年才刚刚量产,且该机平台属于轻型机,作战半径有限,无法应对广阔海洋的巡逻需求。
现在的我们知道,短短几年后这种境况就会发生变化,中国制造业的飞跃式进步即将反馈到航空工业,给包括雷达、引擎在内的子部件带来井喷式换装。但时势不等人,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国际局势已经开始剧变,西方对中、俄等国的遏制不断升级,中国面临着南海、东海方向的巨大压力。
图为歼-16
这个时候,中国需要一款可以快速投入现役、航程较远、雷达性能优秀的战机,在南海、东海方向顶住压力。在中国海军完成“下饺子”、空军歼-20与歼-16大规模投产,以及陆上纵深反舰力量构筑完成之前,保障必需的威慑力与应急能力。
同时,中俄在共同威胁之下必然走近,两国之间需要增进互信并加强合作,一款顶级战机的军购,恰恰就能成为中俄之间的“粘合剂”。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中国2015年下单苏-35,俄罗斯将每年堪堪超过两位数的产能全数投入,短短三年内完成交付。随后苏-35进入“南霸天”,成为了“南海一柱”,频繁出现在公开视野中。
也正是这几年,南海造陆逐步完成,空军先进战机先后量产服役,海军主力舰快速下水、火箭军纵深反舰能力逐渐成熟,中国周边完全构建起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网络,真正成为美西方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顾2016年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会发现,苏-35的数量算不上多,但实际上发挥了“支点”的作用,以其航程与武备形成了有效威慑,确保解放军空军有及时支援每一处领土的能力。今天看来,性能已经落后的“雪豹E”雷达,当年也补充了预警机数量不足的问题,提供了远程搜索海空目标的能力。
歼-20批量服役后,空中压力已经无需苏-35承担
如今,苏-35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仍在发挥余热,在被称作“南霸天”的空二师,当前就是苏-35与歼-16共同服役。
虽然国产战机的性能早已远远超过进口俄制战机,虽然以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苏-35的价格称不上实惠,但在解放军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苏-35扮演好了一个“过渡者”的角色。仅从这一点来看,即便苏-35的高光期只有短短数年,我们也不能说购买苏-35是“亏本买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