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 11月13日,咸阳市举行重点民生事项系列新闻通气会(第三场),会上,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残联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围绕助弱扶困、稳岗就业、食品安全等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通报项目进展情况。
4个方面27项服务项目助力适老化改造
今年以来,咸阳市出台《咸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咸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版)》,从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保障、政策扶持4个方面列出27项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清单化、项目化服务。
2024年,市民政局对224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一户一策”适老化改造,建成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5个,完成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任务。目前,按照“梯度推进、逐步覆盖”的原则,全市共建成养老机构4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56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293个。对城乡低保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的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养老服务补贴。
其中,咸阳市连续两年把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列入民生实事对此,咸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吴英奇介绍,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是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以“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为主要目标,对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以及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地面、墙体、居室、厨房间、卫生间等施工改造以及设施配备、老年用品配置等。
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自愿、安全、便利、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受理申请、评估设计、施工监督、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绩效评价等步骤,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确定改造服务机构,采取一户一评一调查、一户一档一方案的形式,结合老年人身体状况、家庭成员情况及住宅环境情况,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符合其改造意愿为前提,逐户确定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具体改造项目,“目前我们按照全省统一的补助政策,对城镇居民按每户4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农村居民按每户2000元标准予以补助,超出补助标准的改造项目,由老年人家庭自行承担。”
“十四五”期间,咸阳市计划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240户,目前已安排补助资金778.9万元,完成改造3848户。2025年,将再实施1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通过改造,切实改善老年人家庭居住条件,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便,降低在家庭发生意外的风险,在‘环境不改变、老人不离家’前提下,不断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儿童福利方面,目前咸阳市已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1025名孤困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集中养育孤儿保障达1800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保障达1400元/人·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达900—1400元/人·月,儿童福利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拓展到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
在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从2024年1月1日起,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由60元/人/月提高到100元/人/月,残疾人“两项补贴”与西安对标,下拨补助资金9811.67万元,惠及61080名困难残疾人和46162名重度残疾人。从2022年5月开始,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实行“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方便了残疾人申请办理,提升了补贴时效性。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1万人
近年来,咸阳市始终把就业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来抓,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和叠加增效,形成“126”条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今年前10个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1万人,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与全省同步控制在5.3%以内。
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和“就业公共服务进校园活动”,全面落实“1131”服务,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开展政策宣讲、职业指导240多场次,服务毕业生5.3万人次。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9426人,帮扶就业率82.28%。
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打造33家创业载体,孵化创业实体5000多个,发放创业孵化补贴1280万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4亿元,带动就业5827人。
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打造“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组织高质量系列专项招聘活动400余场次,发布岗位信息26万多个,有效促进了供需对接。积极构建分布合理、便利可及的“零散工”就业服务网络,帮助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全市已建成零工市场9个,日平均保障重点企业用工450人次以上。
积极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认定劳务品牌34个,带动就业30万余人,“武功绣娘”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劳务品牌。
针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人社局副局长冯朝阳介绍,今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以打造区域“技工”品牌为目标,先后出台推进终身制培训制度,规范职业能力培训、全市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上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措施。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10.56万人,陕西省首席技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
以公共实训基地、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为基础,以职业院校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三级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7家,县级公共实训基地5家,培育产教融合性企业16家。将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鼓励企业备案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评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43家,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工种)190余个,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5万人次,认定合格1.7万人次。
着眼“企业急需、行业紧缺”,突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坚持“互联网+技能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大规模开展就业订单(定岗)培训、岗前培训、就业后技能提升培训、在岗培训,有效提升培训的精准度。今年以来,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3万人,拨付培训补贴资金2400万元,“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突出重点行业、急需紧缺领域和重点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技能人才队伍增量提质。”
“1123”食品安全快检模式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今年以来,咸阳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96.6%,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围绕“校园食品、外卖餐饮、肉类产品、‘特供酒’”4大整治内容,明确了16项整治重点,制定了23条具体措施,扎实推进食品安全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截止9月底,全市立案食品案件262件,案值31.47万元,罚没144.78万元。
校园食品方面:检查学校食堂、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2257家次,责令整改459家、停业1家,查办违法案件14件。
外卖餐饮方面:检查外卖餐饮经营者3363家次,排查处置索证索票、三防设施、餐饮具消毒落实不到位等问题766个。
肉类产品方面:对兴平、三原、礼泉、泾阳等肉类产品生产企业集中县区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未按规定留样、添加剂过期、卫生不达标等问题413个。
“特供酒”方面:监督检查食品生产企业26家,食品销售企业3849家,餐饮服务者2861家,累计查获“特供酒”29瓶,涉案金额0.42万元,罚没2135元,查办案件2起。
同时,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为抓手,结合好“你点我检、专项整治、日常监管”三项工作的“1123”食品安全快检模式,有力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在学校食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设立921个流动采样点,围绕节令食品、热销食品及日常生活必需食品实施快检15313批次,检出阳性样品28批次,已全部下架处置。各县区局日常快检18258批次,全部为阴性。
咸阳市市场监督监管局一级调研员贾文水重点对食品安全“你点我检”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你点我检”是向消费者广泛征集百姓关注的食品品种和检验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食品安全抽检计划,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抽样检验,服务消费者需求的一项活动,即“点群众之所想,检群众之所盼”,“这是实实在在的一项民生实事,让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政府在行动、安全有保障,是以食品检验检测“小窗口”促进食品安全“大监管”的创新探索,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增强消费信心。”
2024年,市市场监督监管局通过官网、微信、海报等方式发布了8期“你点我检”意见征集信息,组织开展了走进袁家村、零添加食品、网络即时配送、暑期漫游、守护出行、“重阳”有口福等8期“你点我检”监督抽检,“消费者只需要进入咸阳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或者在公众场所张贴的海报上,扫描点击‘你点我检’二维码,选中自己关心的品种、区域、环节、诉求等进行点击、提交,会对投票、点击和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食品进行抽检。”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推动惠民实事项目深入实施
今年以来,市残联聚焦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动残疾人惠民实事项目深入实施。
推动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依托乡镇卫生院、专业康复服务团队、医疗机构,全年投入资金379.5万元,组织1143个签约服务团队,采取集中签约和上门签约的方式,为6371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知识宣传、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支持性服务等基本康复服务。
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依托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投入30万元,为5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现已完成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300例。让患者重见光明。
实施精神病免费服药和住院项目。在精心筛查评估的基础上,投入300万元,为4138名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药物,对478名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住院补贴。
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投入605万元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已完成849名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任务。经过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后,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康复。
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服务。目前已累计发放各类辅具1200余件,适配助听器93台。投入资金50万元,在全市设立150个共享辅具服务点,投放轮椅612台、腋拐150副、单手杖150个。辅具的适配让残疾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自主,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优化残疾人托养服务。投入927万元,为2396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很好地实现了“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工作目标。
推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现已累计培训3383人次,完成了1080名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以及100名残疾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向信息化就业平台录入残疾人就业信息18000条,新增残疾人就业1169人。采取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775人,其中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59人,集中就业基地安排就业17人,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112人,灵活就业和居家就业167人,社区基层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就业51人,农村“种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369人。
持续优化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19年以来投入1724.75万元,对6899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改造。
针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市残联副理事长张国庆特别提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关键在于精准化、个性化,“为了确保改造质量,我们采取‘三进三服务’模式进行推动”。
一进家庭开展需求筛查服务,着重了解残疾人家庭状况、生活环境,看有没有改造需求;二进家庭开展评估服务,着重就残疾人的出行、如厕、洗澡、就餐等居家环境进行全面评估,按照一家庭一方案的方式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三进家庭实施改造服务,着重按照个性化改造方案有针对性的实施无障碍扶手安装、室外坡道改造、室内动线坡化、卫生间、浴室、厨房改造,坐便器、闪光门铃、盲杖等无障碍用品配发等,满足困难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行得通、出得去、能如厕、洗上澡”,共享全面小康的暖阳,“项目改造完成后,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改造情况进行全面回访,调查残疾人家庭对改造工作的满意度,对改造不到位的现场进行整改,确保改造质量。”
责任编辑:任行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