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士峰 马星翔 周欣

11日清晨,深秋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向嘉鱼县潘家湾镇满眼翠绿的蔬菜长廊。57岁的菜农叶祥松手拿锄头在田间松土、除草,看着一颗颗甘蓝从叶片中探出头,露出满脸笑意。再过十几天,这批翠色的甘蓝,将从他的菜地奔赴万千家庭的餐桌。

初冬时节,潘家湾蔬菜长廊,翠色无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冬时节,潘家湾蔬菜长廊,翠色无边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能见到总书记,真的很高兴。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就像和我们唠家常一样,问有多少亩地,问产量,问价格。走到田中间的时候,总书记还俯下身,查看甘蓝的长势。”回想起1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菜地与他交谈时的情景,叶祥松依然有些激动。

叶祥松在菜地里挥锄除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祥松在菜地里挥锄除草

叶祥松从1984年开始种菜,是个种菜的老行家了。今年他一共种了40亩地,其中29亩是从其他村民手上流转过来的。按照他的经验,三四月份种南瓜,八月份开始育苗种甘蓝。眼下甘蓝已开始进入收获季节,从现在开始可以陆续卖到明年4月份。

种这么多甘蓝,愁不愁卖?叶祥松乐呵呵地说,这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县里好多年前就成立有农业发展公司,公司又成立联农带农合作社,提供的种子、菜苗和肥料价格不仅便宜,还能帮菜农集中售卖蔬菜。他的这批蔬菜,也早已被预订了。

采摘、包装、装车……与此同时,在蔬菜长廊另一端一处甘蓝菜地,十余名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11时许,一辆满载新鲜甘蓝的小货车,向华中最大“菜篮子”孝感首衡城出发,再通过首衡城的批发商送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为更好保持蔬菜的新鲜度,菜农一般都在早晚采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更好保持蔬菜的新鲜度,菜农一般都在早晚采摘

甘蓝,俗称包菜,也叫卷心菜。目前,嘉鱼蔬菜长廊种植的甘蓝,主要品种名为“思特丹”,占全县越冬甘蓝种子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这些甘蓝平均亩产约5000公斤,平均收购价为1.0-1.2元/公斤。

满载新鲜甘蓝的货车,即将前往孝感首衡城批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载新鲜甘蓝的货车,即将前往孝感首衡城批发市场

2006年以前,国内90%的越冬甘蓝种子都要靠进口,从2013年开始,中国自己研发的“思特丹”横空出世,改变了国内甘蓝种子依赖进口的困境。

村民正在将新鲜的甘蓝装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正在将新鲜的甘蓝装车

据潘家湾镇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朝辉介绍,全镇蔬菜种植业已形成“两菜两瓜”种植板块和格局,即大白菜、甘蓝、冬瓜、南瓜等品种,贯连潘家湾村、肖家洲村、四邑村等长约10公里的蔬菜长廊依长江而建,距离武汉中心城区约70公里,武深高速公路从其间穿过,面积2.7万亩,其中甘蓝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绿色蔬菜21万吨,辐射带动潘家湾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

武深高速管理方中交投资湖北运营公司,直播推荐蔬菜长廊的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深高速管理方中交投资湖北运营公司,直播推荐蔬菜长廊的蔬菜
游客在蔬菜长廊边的驿站抢购新鲜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在蔬菜长廊边的驿站抢购新鲜蔬菜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作为与山东寿光齐名的蔬菜大县,嘉鱼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蔬菜产业,近年来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9万亩,年产量127万吨,是武汉市四大蔬菜供应基地之一。“嘉鱼甘蓝”近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嘉鱼蔬菜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2023年,嘉鱼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组委会授予“中国甘蓝之乡”牌匾,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蓝之乡。

刚出锅的甘蓝颇为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出锅的甘蓝颇为诱人
可口清爽的甘蓝很受当地人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口清爽的甘蓝很受当地人喜爱
蔬菜长廊边,村民安居乐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蔬菜长廊边,村民安居乐业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