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开国中将工作太拼命,受到总理“批评”后,当时泪流满面
从湖北麻城走出来的周希汉中将,一生转战南北,大难不死,他既有虎将风度又有儒将见识,是个聪明过人、勤奋过人、才干过人的一代战将。
作为刘邓大军中赫赫闻名的战将,年仅十三岁时参加"黄麻起义";红军时期,他率领一个连,靠几十把军号,出奇制胜,俘敌三个团;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中屡克强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淮海大战等决胜战役中屡建奇功。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海军第一任参谋长和常务副司令员,在海军的建军史与发展史上,有着功不可没的光辉业绩。
1952年,周希汉接到命令,到刚组建一年多的海军就任第二任參谋长。
由于没有受过海军方面的专门训练,要做好日常工作,周希汉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比别人更多地钻研,比别人更少地休息。
为此,他书房的灯几乎夜夜不熄,周希汉孜孜不倦地学习海军知识。
经过不懈努力,半年以后他就完成了个人由陆军向海军的转变。
1952年,经过几轮磋商,苏联同中国签订了关于海军装备的三年供货协定。
经过将近一年的运作,三年供货协定难以保证海军作战计划的完成和干部训练等建设的需要,为此,海军首长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出一个在三年协定的基础上再追加一个两年订货计划,合成一个“五年规划”。
从海军的角度讲,这个计划的根据和理由,目的和可行性都是很科学的,对此,常委们的意见完全一致,但是,这个计划能不能得到批准,谁也没底。
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把修改定稿的任务交给了周希汉,让他将来在军委讨论的时候做详细说明。
1954年4月的一天,就海军上报的“五年规划”召集了一次小型专题会议。
会上,周希汉将军详细地阐述了海军对各型舰艇、辅助船只、各型飞机、海军专用火炮等的最低限度的需要,说明上报项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最急需的。
他还对总共需要追加的13亿卢布,折合旧币12.6万亿元的经费逐一做了解释,说眀讲得条理清楚,入情入理。
当时,与会者看上去像是要被他说服了,但最后因为国力不足,及“经费不超过国家支出的40%(大概旧币4万亿元),这个报告被否定了。
海军将领们在散会的时候无声无息地收拾好文件,起身退席,沉闷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时,总理笑着向他们走了过来,叫着周希汉的名字说:“周希汉呐,你都成了海军专家了嘛。我记得你是1952年才到海军工作的吧?上苏联去过吗?”
由于报告被否决,周希汉显得有些拘束,张嘴笑笑,没有马上回答。
萧劲光司令员代答道:“没有。他是我们的大总管,工作很辛苦,也很刻苦,很善于动脑筋。”
总理赞许地说:“没有专门去学过,那就更难得了。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呀!进城都好几年了,怎么也没见你胖一点呢。”
这下子,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周希汉也笑了,这次他是开心地笑了。
这次会议之后,周希汉的命运便同新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的进程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后来,大凡由总理主持的涉及海军装备的专题会议,哪怕席间坐着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也会兴致勃勃地向与会者介绍周希汉:“我给你们特地请来了我们海军的专家,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尽管向他提吧!”
可是到了1973年,总理却“批评”了这个海军专家。
原来年初的时候,周希汉将军查出患了胃癌,总理知道后,亲自点将,12名来自各大医院的国内最好的专家组成小组对他进行了会诊,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不久,总理又亲自到医院病房来看他。
当周希汉激动不已的时候,总理却收敛了笑容:“这个时候不应该批评你。可是不批评你几句也不行。勤奋工作不等于不爱惜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我们的身体不仅仅属于个人,是属于党的,属于人民的嘛!你今年才60岁吧?这个年纪把身体搞垮了,不应该嘛!能活着走过战争年代不容易!不是我们自己要多活,是革命事业需要我们多做几年工作嘛!”
这番话很诚恳,也很动情,听着这个“批评”,周希汉当时泪流满面。
1988年,周希汉将军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