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6日,一位农民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他的去世,不仅被各大报纸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而且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

但是,他在1975年到1980年期间,却以一农民的身份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他临终前向家人自豪地说道:

“我这辈子也活得值了,能够同时拥有农民与国务院副总理双重身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外,最值得我引以为傲的是,我这说辈子除了在田间地头忙活以外,还跟毛主席与周总理亲密共事过。”

原来,

他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副总理,陈永贵。

而且,陈永贵这个名字,也与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一个村子“大寨村”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真正苦出身

按照当年成份划分的标准,陈永贵的出身,远比贫下中农还要苦。

1914年出生的陈永贵,是山西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这个地方处于太行山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贵所出生的家庭,当年极为贫困,一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二者没有任何其他的收入,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

步入绝境的陈永贵的父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全家人一起饿死,二是把孩子卖掉换点口粮。

于是,除了还在襁褓中的陈永贵之外,较他年长的兄弟姐妹,都被父亲陆陆续续地卖给了他人。

“旧社会的时候,卖儿卖女,在我们这儿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方面孩子卖了所得的钱粮,可以让留在家里的人口多活一些时间;另一方面,把孩子卖出去,最起码可以让他们有口饭吃,不至于全家一起饿死。”

在陈永贵的回忆中,每当提及自己的身世时,他的语气总是十分平淡,因为,他所说的这种事情,在昔阳县这个地方,真的太过平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本也曾考虑到过,实在不行的话,便把这最唯一剩下的最小的儿子,也卖了,但转念之间,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父亲还是有着非常执着的传宗接代、香火延续的信念,对于陈永贵这个儿子,他无论如何都要拼死保住。

因为,这可是陈家的香火传承与希望。

既然这唯一的儿子要保住,但家里已经揭不开锅,这样下去,全家还是死路一条,怎么办?

夫妻俩商量了许久,最后陈永贵的母亲为了保住这个唯一的儿子,她只能舍弃自己。

“把我卖了吧,把孩子留在身边,无论如何,你要保证把他好好地抚养长大。”

陈永贵的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看了许久,才依依不舍地交到丈夫手里,流着泪交代道。

“我保证。”

丈夫对着妻子发誓言道。

连多年共同患难的结发妻子,都卖了出去,目的就是养活怀中的儿子,若是这样还不能将儿子抚养长大,他又如何对得起她。

但时隔没几年,陈永贵的父亲却还是被迫食了言。

他与儿子陈永贵再一次陷入绝境,而且是没有任何办法的绝境。

“事到如今,总不能再把儿子卖了吧,自己之所以活到现在,就是希望养大儿子,自己还跟妻子百般保证,可如今——”

陈永贵的父亲看着自己幼小的儿子,彻底绝望了。

几日后,人们在村口的老树上,看到了上吊而死的陈永贵的父亲。

从父亲给他起的名字上,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这个儿子最大的希望,就是想他一生富贵,朴素而充满着真诚。

但父亲自杀,母亲不知所踪,留在昔阳的陈永贵成了孤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却像昔阳那荒山野坡上的植物,哪怕根系紧抓着岩石,也要抵抗住风雨,而不让自己倒伏;哪怕只从石缝中汲到微不足道的营养,也要挣扎着开枝散叶,去迎接阳光。

时势造英雄

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永贵积极投身于农村的土改运动,并因为工作得力与表现出色,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扎根于农村的优秀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由早期的土地改革,进行了土地二次分配,各地的农村土地被平均分配到农民手中。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毛主席认为,土地完全属于农民户均所有,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与发展。

于是,

在1958年,他提出了农业合作社的构想,就是想把分散到农民手中的土地,用合作社的模式,重新归集起来,建立一种土地的集体所有、集体管理与经营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政治方面十分敏锐的陈永贵,很快便领会到了毛主席的思想,他凭着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快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大寨这个地方,不仅创建了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后来称之为生产队,接着还率先成立了大寨公社。

陈永贵一方面对于脚下的这块土地非常熟悉,另一方面,他自小便在土里求生存,对农业的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与认知,在他的带领下,大寨村导入合作社的农业集体经营模式后,的确较原来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有着一个非常深层次的原因,就是,

大寨这个地方并非平原地带,而是沟坡交错的山地,因为都是荒山野坡,历史留下来的可耕种土地资源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分到农户手里,每一户的农民所得到的土地也很少。

再者,因为这儿的土地主要为山坡地,属于我们常说的“薄田”,即便能种上庄稼,产量也极低。

这样一来,农民是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田地,但碍于这种客观条件,依靠种地糊口依旧艰难,更谈不上发家致富了。

土地分到每户之后,因为各家农户的劳力有限,再加上权属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开垦荒地的热情,也不敢随便开垦荒地,只能在半亩几分的田里淘一家人的生活。

手中拥有土地的农民,依然很穷。

而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却解决了大寨所存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陈永贵组织村民,在农忙时耕种收割,在农闲时开荒拓田,将原来分散的经营转变成集约化经营,让农村劳力的使用更加高效。

其次,原本一家一户不敢开垦也没法开垦的荒山,到了合作社的集体化时代,这个障碍便迎刃而解。因为大寨的所有荒山虽然不属于某一家具体的农户,却是名正言顺地归属于大寨这个集体,以集体的名义来开垦荒山,没有任何程序与法理上的问题。

因为可耕种土地的不断拓展,土地总量在快速变大,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便农作物的亩产量没有显著增长,可总的粮食产量却大幅度提升。

这一下,大寨村与陈永贵的名声在当地传播开来,因为,谁也没想到,原来一贫如洗的大寨村,短短几年下来,不仅成了交公粮大户,而且村民还从原来食不果腹变成了家家都有余粮。

在陈永贵名声传开之际,他的政治影响也开始成倍地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是将他的名气与政治影响力,一下子提升到极致。

那是源于1963年的一场暴雨。

这场连续下了多日的暴雨,带来的不只是水灾的问题,对大寨村最大的影响,是把构筑在山坡上的梯田,冲得七零八落。

这些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山坡地,被连绵几日的大雨所摧毁,刚刚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大寨村民,一下子被打回到绝望之中。

在所有人都心灰意冷的时候,陈永贵虽然眉头紧锁,却并没有任何负面的情绪。

“与天斗,其乐无穷。”

他自言自语地念叨着毛主席曾说的一句话,

梯田被水冲了又怎样,大寨村不就是从一穷二白,短短几年就发展到全村人衣食富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寨村的受灾情况,昔阳县政府是十分清楚的,他们甚至在知会陈永贵以前,就已经向上级政府提出了拨款拨粮救灾的申请。

当陈永贵得知县政府要对他们进行救灾粮款补助时,一向不服输的陈永贵却直接拒绝了。

“我们大寨村不会要政府一分钱,也不会要一斤粮食,我们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这点灾害打不倒坚强的大寨村村民们。”

陈永贵的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连县政府领导也不住地点头赞许。

结果,在暴雨结束之后,陈永贵马上组织村民进行了山坡梯田的修复,并及时补种上庄稼,在这一季的农收后,大寨村在没有接受国家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保障了村民的生活,而且向国家缴纳的公粮竟达到了历史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在毛主席接见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时,两人谈及山西的农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合作社及人民公社时,陶书记便以大寨村作为了典范,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

正是这次汇报,让陈永贵这个名字,印在了毛主席的脑海里。

农民副总理

听到山西省委陶书记对大寨村及陈永贵的介绍后,毛主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没有只凭一人之言,便马上不经调查便认可大寨的模式。

1965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就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模式,进行交流与探讨时,把陶书记关于大寨与陈永贵的事,向周总理作了介绍。

“总理,要不你亲自去大寨看看,若事实果真如陶书记所说,我觉得,陈永贵在大寨的经验,倒值得向全国推广。”

周总理十分了解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本身他也在为中国农村到底要往何处去在发愁,深知,中国的农业需要一种成功的模式,可以向全国进行复制。

于是,当即便决定,前往大寨村,进行实地考察。

而这次考察的主要接待人员,便是陈永贵,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这次前往,不仅去实地了解大寨村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大寨村的农村集体化模式,同时,也有意识地对陈永贵进行了解。

通过这次亲身前往,周总理看得到,大寨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的确发展得很好,集体机制在这儿的效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而陈永贵本人,在性格上属于敢闯敢拼,在农业生产的知识与经验上,也算是行家里手。

毛主席得到了周总理对大寨村与陈永贵的一手资料与判断后,也准备亲自了解一下陈永贵。

正好,当年他以举办一个家庭生日宴的名义,把陈永贵叫到了北京,并与他长谈了很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大寨的模式很好,值得推广;陈永贵是个不错的农业领导人才,可以重用。

随着1967年五一庆典活动,毛主席再次邀请陈永贵与他共同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陈永贵的个人名声与政治影响力,在毛主席的背书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务院换届选举中,陈永贵被提名为国务院副总理,并正式当选,他的工作分工是主抓农业。

许多人可能非常不理解,陈永贵虽然在大寨村的农业集体化改造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其贡献可圈可点,但他终归一个农民,论身份、眼界、学识及工作经验,只怕都很难胜任国务院副总理如此重要的职务。

其实,对于毛主席与周总理来说,

之所以想让陈永贵当这个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看中的并不是他的综合能力,而是他的大寨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8年,毛主席推动中国农村推行集体化的经营机制之后,一直到1975年为止,虽然基本都已实现了农村以土地为主的所有资产的全面集体化,但是,在集体化经营方面,却一直没有摸索出一条真正可行之路。

也就是说,农村集体化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但真正的优势却并没有发挥出来,这让毛主席与周总理,都非常头痛与纠结。

而同样参与了农村集体化全部进程的陈永贵,却把大寨村打造成了农村集体化资产与集约化经营的样板,这种经验如果能在全国推广与普及,必将对中国整体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及正面影响。

而让陈永贵来出任农业领域的国务院副总理,并不需要他对全盘的农村农业负责,而是

抓住毛主席所说的“主要矛盾”,就是推广“大寨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毛主席还专门提出了一个号召: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980年,中国已经农村的经济模式已经再次发生了转变,开始从集体化走向包产到户,陈永贵所打造的大寨模式,已不再适应当时中国的农业政策与发展方向,陈永贵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便辞去了副总理一职,重新回归到单纯的农民身份。

结语

陈永贵,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政策背景下,凭着自己对毛主席农业合作化、集体化政策的领悟,通过有效地组织与调动大寨村村民的积极性,将土地集体化、经营集约化相结合,将穷山恶水的大寨村,打造成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他的作用与贡献都是极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被推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不仅不要工资,而且还坚持保留自己农民的身份,并仍旧在政务工作之余,坚持从事农业劳动,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与中央领导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农民本色与质朴的行事作风,值得后人敬佩。

虽然,中国农村土地与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治,随着时代而产生了新的变化,但陈永贵所开创的大寨模式与大寨精神,直至今日,仍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