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山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在何尊内底上,铸有12行铭文,共122个字。在这一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其文曰:“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则迁告于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辞民……”。

其后,在诸多文献中,“中国”二字屡见不鲜。

如:《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诗句;《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载“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二字,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代指当时的天下中心洛阳,为当时周天子居住的地方。

周朝之后,“中国”使用更加频繁,后来各朝各代都抢着用这个头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魏奴”,而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作“岛夷”。

这还不算,除了我国,历史上还有两处地方也叫“中国”,一个在日本,一处在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中国地区”

在古代,日本崇尚汉文化,尤其是唐朝时期,日本对汉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可谓深入骨髓。

当时正值我国唐朝贞观年间,我国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道”来进行管理。所谓的“道”,和如今的“省”差不多,是个地域划分的名词。

后日本效仿“大唐十道”,也将自己的国土划分为“五畿七道”。

其中,“五畿”指的是京畿区域内的五个令制国,分别为: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畿内为帝都所在地,京畿之外的土地被划分为“七道”,分别是: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和西海道。

到了公元1336年至1392年,大约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日本在“五畿七道”的基础上,又做了新的区域划分,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区,分别为:

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近畿地区,本州地区,中国地区,九州地区,四国地区,中部地区。

日本古文献《太平记》中,最早将“五畿七道”中的山阳道和山阴道并称为“中国地区”,此后这个名称得到了广泛使用。

最迟在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之后,日本普遍用“中国地方”来统称以上诸国区域,这便是日本“中国地方”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明清时期,本着东方大国的姿态,朝廷多次抗议和提议日本使用“中国地区”这一代名词。

当时日本国力稍弱不敢争辩,对于东方大国的指责,日本一边承诺更改,一边阳奉阴违,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开始强盛,这时候日本竟然反过来指责和要求,大清不得自称“中国”。那时起,日本效仿欧洲国家,将我国称呼为“支、那”。

尤其是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大清惨败,日本更是变本加厉,拒绝清朝称为“中国”,最终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在日语中以“清国”代之,只在汉语中使用中国一称。

直到今天,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仍被称作“日清战争”。

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要求日本改以“中华民国”的称呼。遗憾的是,日本政府仍坚持在正式文件上,仍旧是汉语使用中华民国,对应的日语使用支、那。

二战后,日本失败,此时起日本声明废弃“支、那”的称呼,一律改称为中国。

此时,日本的“中国地区”又面临了重名的尴尬。

为此,日本学者翻开史书,将“中国地区”改为了“山阴山阳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中国小镇”

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杰斐逊县,有一个小镇,被称为“China Grove”,翻译过来叫做“中国小镇”。

关于美国的小镇,为何叫作“中国小镇”主要有两种说法:

1、该小镇为标准的农业小镇,种植了大量的水稻,让人联想到稻米的主产区在中国。由此叫作“中国小镇”。

2、另一种说法是,在该小镇上,种植有大量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楝树”(Chinaberry Trees)。

楝树的花香很浓郁,相隔几百米都可闻见它的香味,当地人非常喜欢这种树种。后来越种越多,最终得名“China Grove”。

1893年,当地邮政局以“China”冠名。

1971年,当地居民举行了一次公投,与邻近一市镇Nashland合并,正式命名“中国市”(City of China)。

据说,曾有游客给当地官员提议改名,因为“中国市”很容易造成歧义,但当地人态度非常强硬:就叫“中国市”(City of China),谁也管不着!

由此得见,美国人比日本人随性很多。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文化,值得每个人去研究,去传承。

读者们,关于“世界两地的中国名字”,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