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莫荞菲

行走、跳跃、奔跑不在话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进得了工厂分拣物品、搬运重物,也能洗衣做饭扫地插花……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与人类语音对话,其各项能力都在不断拓展。

人形机器人是一类具有人类外形、模仿人类功能和智能的机器人。作为未来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人形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从特斯拉和硅谷具身智能创业公司Figure,再到优必选和银河通用等机器人制造公司,国内外多家企业正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加速布局。

美国花旗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330万台,到2050年将达到6.48亿台。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规模将在2035年增长至2090亿美元,到2050年达到7万亿美元。

国内从事仿生机器人制造的EX机器人公司总裁李博阳向记者介绍,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分为工业和服务两个方向。

在工业上,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物流、仓储等场景的应用仍处在实验阶段。服务场景则分为公共服务和家庭服务两类。在文旅、教育、线下实体零售等公共服务领域,英国的Amica以及美国的Aura等人形机器人已经落地应用,而由于家庭场景更加复杂,服务于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在实际生活中还没有出现。

放眼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成熟,各国企业仍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对于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多种价值。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人形机器人已具备语言沟通交互的能力,但其最大的价值存在于物理场景的执行能力,即它应该像人一样自主地操作专用工具和专用设备,为各个行业场景提供作业服务。

“人形机器人实际上是各种类型的专用设备的黏合剂。比如,家里面有冰箱、洗衣机等专用设备,人形机器人要能够把这些设备使用好,在中间把各种设备的专用能力串联起来,然后随时应对没有料想到的一些问题,它是在一个系统里跟这些专用设备一起来创造生产生活的价值。”丁宁说。

当前,全球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普遍期待是使其成为一种通用型设备,跨场景、跨任务活动,提高价值复用性。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发展具身智能是排在第一位的挑战。”丁宁说。具身智能即从物理世界获取数据的能力,这种数据不是来源于互联网上的语言文字和图像,而是来源于人形机器人与操作对象环境的交互和接触。“人形机器人需要自己去感知重力、摩擦力、温度等一些物理属性,这些物理量耦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外部世界的状态。人形机器人要自主地理解这些属性,然后自己生成解决思路和方案,这个时候它的跨场景作业能力才能大幅提升。”

李博阳还指出,绝大多数机器人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无法找到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的应用场景来完成数据采集。而且在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下的工作效率远达不到人类水平,这意味着它们在工业场景实现大范围应用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丁宁看来,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具有优势,“具身智能实际上源于实体产业,最后又赋能于实体产业。中国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各种场景和环境支撑来产生数据,训练人形机器人理解更复杂的物理世界。”这些人形机器人最终可以被投入到工业制造当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

李博阳表示,发展人形机器人是未来的大趋势,但它并不意味着会取代现有劳动力,“作为一种通用型设备和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未来若能够批量化生产并且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将把人从重复和高危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为人提供更高效、更稳定、更优质的服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