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革命党人秋瑾和徐锡麟策划在皖、浙同时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因事泄失败,徐锡麟在安庆英勇就义。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得知消息后,友人劝其尽快离开绍兴,秋瑾毅然拒绝,表示"革命总要有人流血牺牲,才会成功。"后被清政府拘捕,并于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将其杀害。
秋瑾牺牲时,年仅32岁。她的丈夫王廷钧28岁,儿子王沅德只有10岁,女儿王灿芝6岁。
清政府处死秋瑾女侠的罪名是纠党谋乱、种族革命。在满清,推翻清政府的罪名是重罪,往往会株连亲人和家族。但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秋瑾案发后,她的家人并没受到多少牵连。那么,秋瑾女侠牺牲后,她的丈夫和子女后来怎么样了呢?
1、丈夫王廷钧:爱怨交织,两年后忧郁而终
秋瑾比丈夫大4岁,是典型的政治包办婚姻。秋家是官宦人家,秋瑾丈夫王廷钧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远亲,王廷钧之父王黼臣是当地富商。两人于1896年成婚时,秋瑾21岁,丈夫只有17岁。
王廷钧体瘦肤白,是个好学上进的英俊公子,史载其"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秋瑾相貌清秀,两人算得上郎才女貌。
秋瑾和王廷钧的婚姻共存续了11年,两人共同生活的时间不到10年(1906年,秋瑾最后一次回家筹款办报,但未见到丈夫),他们的夫妻感情究竟如何呢?
不少文章在谈到秋瑾夫妻的婚姻生活时,都把王廷钧描述成一个热衷功名利禄、凶狠残暴、冷酷无情的封建大男子形象,而秋瑾生活在丈夫的家暴阴影下,饱受折磨,抑郁凄惨,受尽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痛苦煎熬。
当事人秋瑾,也屡屡在给家人、朋友的书信中透露出对丈夫的怨恨和不满,对这段包办婚姻的痛斥和鞭伐。比如,秋瑾曾写信给她的兄长,数落丈夫"禽兽不如",还屡屡对朋友说她的丈夫"已经死了",等等。
但从近年来陆续公开的资料看,她们的夫妻关系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只是,一直以来,秋瑾是妇女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人们在缅怀这位杰出的民族先烈时,就会对她的婚姻悲剧充满同情,从而或多或少、不自觉地对秋瑾的丈夫戴上有色眼镜。
其实,从目前已知的资料看,秋瑾和丈夫王廷钧,虽然是封建包办婚姻,但总体上是和睦的。
成婚初期,秋瑾尚未接触革命思想,和丈夫谈不上感情基础,但夫妻双方和睦相处,过着平淡平淡宁静的生活。
这期间,丈夫王廷钧一边帮助父亲打理湘潭义源当铺,一边读书学习,而秋瑾也"好读书,工词赋",夫妻二人举案齐眉,互敬互爱,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安详的日子,婚后五年,先后生下儿子王沅德和女儿王灿芝。
王廷钧"志远大急于仕进,两应童子试,一赴乡闱不与选,遂弃帖括。"——屡屡应试不中,急于挤进仕途的王廷钧就于1900年花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秋瑾带着年仅3岁的儿子跟随丈夫进京,还被朝廷诰封为"恭人",小两口夫唱妻随,恩爱和睦。秋瑾在相关文章中还留有"夫婿近来习洋文"的句子,言语之中流露出夫妻间的温馨甜蜜。
只是,这种平静温馨的日子过了只有几个月,不久,"庚子国变"爆发,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为避战乱,秋瑾一家三口又回到老家。两年后,丈夫回京复职,秋瑾又带着刚出生两年多的女儿一同前往。
从秋瑾婚后在家相夫教子和两次跟随丈夫赴京任职看,她和王廷钧的感情可谓平稳和谐、伉俪情深。丈夫对她极为宽容宠爱,在京期间,她除了相夫教子,还经常读书吟诗,结交朋友,史载"(秋瑾)手不释卷,口不废吟哦,同乡郭桐白、李翰屏诸君,慕其诗词,索题索和,辄应之。"
如果不是夫妻恩爱信任、如果不是丈夫对她宠爱宽容,一个封建官宦家庭的已婚女人,怎么能自由自在地和一帮文人学士唱和作词呢?
秋瑾和丈夫的感情危机源于第二次赴京任职。这期间,她通过读书看报、结交思想进步人士,再加上第一次的回乡避难,使秋瑾亲历并目睹了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她的思想开始转变,决心赴日留学,结交留日豪杰、从事革命活动。她"愤然谓子芳君(王廷钧字子芳)曰:日本为我国学士荟萃之场,其中必多豪杰,吾意欲往该处一游。"
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爆发。对丈夫王廷钧而言,他当然明白妻子口中的"豪杰"意味着什么,作为清政府"体制"中人,他更明白妻子一旦走上革命之路,对妻子、对他本人、对孩子乃至双方家庭意味着什么。更何况,他们的儿子才7岁、女儿才3岁,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的时候。
但秋瑾决心已定,任凭丈夫百般劝说、劝阻,也改变不了她的决心。万般无奈之下,丈夫只好帮她凑齐了学费,并亲自去向京师大学堂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博士之妻——服部繁子求情,委托服部繁子将秋瑾带到日本。
临行之日,王廷钧带着两个孩子早早来到北京火车站,反复叮咛妻子要保重、到日本要来信,并拜托服部繁子好好照顾秋瑾,对妻子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不仅如此,受秋瑾进步思想的影响,妻子出国不久,王廷钧就辞去了公职,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期望妻子早日归来——这对于一向热衷功名却科举不中、最后靠花钱才买了个官职的王廷钧来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07年7月,归国一年后的秋瑾因起义事泄,被清军拘捕,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有文章说此前因秋瑾曾声明过和家庭脱离关系,故而王廷钧对秋瑾被捕冷酷无视、见死不救,这实在是冤枉了王廷钧。
事实的真相是,秋瑾13日下午被捕,15日凌晨就被杀害,期间只有一天半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王廷钧能否得知消息尚未可知,何来冷酷无情、见死不救之说?
可以确定的是,妻子秋瑾死后仅过了两年,年仅30岁的王廷钧就因病去世了。
这两年王家都发生了什么呢?相关史料记载:"未几,封翁病笃,告终养旋里。奉汤药数月,遭大故,读礼家居兼养病……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岁。"这个"大故",显然既包含家父病故,也有爱妻离世。接连失去两位亲人的打击,终因哀伤过度,体渐消瘦而一病不起。由此不难看出,尽管秋瑾后来因理想追求不同,对丈夫颇有怨言,但王廷钧至少不是个"坏人",在他心中,除了秋瑾,没有谁能代替他心中的妻子地位。
可见,秋瑾和丈夫的婚姻关系中,夹杂着包办、顺从、相爱、疏远、反抗、怨恨等复杂情感。如果说他们的婚姻是一场悲剧,那么悲剧的根源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人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2、儿子王沅德:爱国富商,仗义疏财受称道
秋瑾牺牲时,儿子王沅德只有10岁。王沅德相貌酷似母亲,自幼深为秋瑾钟爱,专门聘请了很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在家为孩子教授学业。
秋瑾赴日留学后,7岁的小沅德先是跟随父亲住在北京,后被送到长沙岳麓书院就读。秋瑾遇害后,王沅德又接连失去爷爷、父亲,就回到老家乡下,跟随奶奶生活。
受母亲影响,王沅德思想进步, 14岁就加入了同盟会,并在同盟会的帮助下,进入长沙明德学校学习。但因当时湖南都督、大军阀汤芗铭到处捕杀革命党人,王沅德只好缀学回家。
1915年,王沅德进入上海正风大学读书。毕业后,到汉口与友人合办《江声日报》,并任社长、经理。北伐战争期间,王沅德利用《江声日报》,积极宣传北伐、声援革命。后因经费匮乏,报馆关门。
因王沅德支持革命,又是辛亥女杰秋瑾烈士之子,而且王家是湘潭首富,国民党多次邀请王沅德出任官职,但王沅德无意从政,均委婉谢绝。
王家世代经商,王沅德很有经商天赋。他继承家族商业传统,开绸布店、当铺、鞋帽店、膏盐矿、电气公司等工商业,成为富甲一方的湘潭首富。
他还和母亲秋瑾一样,热衷教育事业,捐款捐地创办新群中学。王沅德同情革命和贫苦百姓,仗义疏财,多次资助革命活动,并经常对租户减租减息,赈灾济贫。解放后土改时,他主动将田产与私宅上交人民政府,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4年,经周总理特批,他调入湖南文史馆工作。次年5月,因病去世,享年58岁。
3、女儿王灿芝:复仇未果,中国第一"女飞将"
秋瑾牺牲时,女儿只有6岁。哥哥王沅德相貌酷似母亲,王灿芝却是遗传了母亲的性格。虽然性格酷似其母,她对母亲却没有一点印象。
秋瑾出国时,因灿芝年龄太小,秋瑾便将其寄托在友人谢涤泉家,让女儿认谢的继室为养母,照顾女儿。但小灿芝却并没受到好好照顾,她在后来写的《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中说:"我就衣裳褴褛,头发生虱,吃饭也有一顿无一顿的,以致饿得骨瘦神疲,满身疾病。她家中也就很讨厌我。"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1907年秋瑾遇害后,谢家将王灿芝送回湖南湘潭老家。
王灿芝和母亲一样,从小聪明伶俐,读书习文,挥笔成章;豪爽仗义,喜欢武术,她曾拜名师学剑练拳,并自诩"小侠",活脱脱一个"小秋瑾"。
作为辛亥女杰的后人,王灿芝和哥哥一样,在国民政府和母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于1920年进入竞雄女校学习。该校是革命党人为纪念秋瑾女侠而兴建的,王灿芝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即接任校长一职。
两年后,王灿芝进入上海大夏大学学习。次年在政府资助下,赴美留学。求学期间,她看到美国政府大力倡导航空教育,同学们对航空专业兴趣很高,而中国的航空业极为落后,经常受到同学们嘲笑,就萌生了学习航空技术、报效祖国的念头。
经过发奋努力,她很快考上了纽约大学的航空专业。此后的两年间,她废寝忘食,刻苦攻读,顺利完成了航空教育、飞机工程、驾驶学、无线电等全部课程,并多次驾机飞行,以娴熟的技术征服了全校师生,被誉为"东方女尽将。"
形象图
1930年,学业在成的王灿芝返回祖国,先后在国民政府航空署、军政部航空学校任职、任教,为培养中国飞行员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第一位留学飞机女专家和第一位航空女教官,被称为"中国女界航空第一人"。
王灿芝平生有三大愿望:一是为母亲秋瑾复仇;二是亲自驾机参加抗战;三是收集母亲资料,为母亲写书立传。
但前两个愿望却未能实现。
王灿芝在国内上学时,就一直想找到杀害母亲的元凶——原绍兴知府贵福,但一直打听不到贵福的下落。后来,因出国留学,为母报仇之事只好暂放一边。
回国后,王灿芝一边从事航空教学工作,一边打听贵福下落。1931年,终于打听到贵福已改名为赵景琪,此前潜藏于北京,后离开北京依附奉系军阀张作霖。日本占领东三省后,他又窜逃至东北,帮助日本筹建伪"满洲国",成为一名可耻的汉奸。
正当王灿芝准备动身,前往东北为母报仇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复仇计划再次搁置。等到抗战结束,王灿芝得到消息,贵神已于1937年蹊跷死亡。虽然仇人已死,但王灿芝却始终因未能亲手报仇而遗恨万分。
抗战爆发后,王灿芝立志要亲驾战机,驱逐日寇。但一来当时国民政府规定女性不能驾机作战,二来作为紧缺人才,政府也不可能让她冒险驾机,同时,她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种种原因交织,她再飞蓝天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让王灿芝欣慰的是,她为母亲写书立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抗战胜利后,王灿芝和女儿居住在上海,想方设法搜集母亲生前的资料,整理母亲的遗稿,并将母亲的事迹用英文介绍到国外。
1951年,王灿芝移居香港,临行前将收集的秋瑾珍贵材料捐赠给国家,为我们研究秋瑾女侠留下了宝贵资料。两年后王灿芝从香港移居台湾,在台湾她继续整理母亲资料,先后编撰出版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革命传》等书。为了纪念母亲,她还署名秋灿芝,以表达女儿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敬佩之情。
王灿芝曾是个女性独身主义者,后在亲友的再三劝说下,与曾留学法国、后担任汉阳兵工厂厂长的枪炮专家黄公石结婚,二人生有一女王焱华。
1967年,王灿芝在台湾因病去世,享年66岁,中国第一位女飞将的人生就此落下了帷幕。
(参考资料:《子芳先生夫妇合传》《王沅德个人自传》《《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秋瑾女儿王灿芝女士访问记》等)
PAGE
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