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简陋的小屋,屋内光线不足,医生和护士只能借助外面的阳光,紧张地进行手术……这是小学课文里《纪念白求恩》的配图,也是白求恩大夫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真实场景。每一个将白求恩大夫铭记在心的中国人,脑海中记忆深刻的就是这幅照片。但你是否知道,照片里白求恩大夫正在救助的人是谁?他就是从江西走出的开国大校刘金山!

近日,在《江南都市报》刊登了“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江西战斗英模李友林”的故事后,曾获评龙南市“最美史志档案人”的退休干部刘九胜和月明望专程来到报社,为记者带来另一位飞夺泸定桥勇士刘金山的故事。记者通过采访刘金山的女儿刘苏芳,也揭开了这位江西老红军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被称为“战神”的传奇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白求恩》配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大校刘金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金山获得的部分荣誉章

听说是位能打仗的红军干部,白求恩大夫奋力抢救

出生在江西赣县的刘金山,从小失去父母,过着凄苦的生活,因为没有名字,被村里人唤作刘伢子。1929年,他加入赣南游击队,因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受到团长杨金山的重视。团长牺牲时,把“金山”的名字郑重地传给他,才从此有了“刘金山”的名字。

长征路上,刘金山跟随部队血战湘江,突出重围,四渡赤水,一路北上。他不仅是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之一,而且是攻克腊子口险关的“敢死队”队长。抗战时期,他与日本鬼子勇拼刺刀身负重伤,是白求恩大夫亲自为他做的手术。

刘苏芳告诉记者,她去年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看到那张熟悉的白求恩大夫救人的照片下面写着“白求恩大夫抢救刘金山”后,才惊讶地知道照片里被救的人原来是自己的父亲。

刘苏芳说:“父亲拼刺刀很有名气,有一次跟日本鬼子拼刺刀,父亲的刺刀挑断了,他随手扯下一根大树枝,向敌人横扫过去,两个鬼子被树枝打死,但他的肚皮也被鬼子刺刀划破,肠子流出体外,但他仍然拖着肠子指挥战斗,从此得了‘刘大胆’的外号。”

刘金山的肠子被打断,生命垂危。彼时,白求恩大夫率医疗队正好途经该地,得知这是一位特别能打仗的红军干部,白求恩大夫不顾危险和疲劳,亲自为其实施手术进行抢救。而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留下珍贵历史影像的人是著名摄影师、导演吴印咸。

战场上的“战神”,被评价为作战有“三快”

刘金山被誉为战场上的“战神”,战无不胜。在攻克腊子口险关的战斗中,他担任了攀崖“敢死队”队长,攀爬在最前面。当敌人发现他们时,开枪击中了刘金山的右手食指,筋骨被打断,他的枪也不慎落到深不见底的悬崖下。刘金山不顾手伤奋力攀上崖顶,挥起大刀砍倒敌人。由于采取前后夹击的有效战术,红军于1935年9月17日攻克腊子口,打通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1946年,刘金山升任东北辽南一分区司令员,带领部队在营口、海城、大石桥等地,与国民党184师面对面打硬仗。在敌人强大火力全线压境的情况下,刘金山曾只身躲在一个大磨盘底下,在夜晚找了一匹马,冲过敌人三道防线,浑身带着血痕奔向我军驻地……

儿女们曾不解,刘金山的胳膊到手掌为何全是伤疤,后来才知道那是飞夺泸定桥时被烧得滚烫的铁索烫伤的。因为打仗留下的种种伤痛,刘金山晚年时眼睛已看不见任何东西。“但父亲坐在车上,车子开到哪里他都能报出这个路段的地名,当有人走到我们家门口,他会知道这个人是谁。”刘苏芳也是听了父亲老战友的孩子讲述,才知道爸爸是一位“战神”,打仗从来没输过。

“经过一场场战斗的历练,父亲打仗越来越厉害,尤其是他的耳朵很神,就像窃听器一样,能听出敌人来了多少人,部队带有多少辎重。”在父亲的档案里,刘苏芳看到对父亲作战的评价有“三快”:“兵力部署快,下命令快,出战快”。

请求授衔降级的开国大校:我永远是长征路上的普通兵

20余年的戎马生涯,刘金山身上留下了3处刀伤、6处弹痕等多处伤疤,先后获得过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55年,中央军委拟授予刘金山少将军衔,在他的降级要求下,最后被授予大校军衔。刘金山说,和千千万万牺牲的烈士相比,自己能够活到新中国成立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他永远是长征路上的普通一兵。

在刘苏芳的印象里,“父亲爱兵如子,但对子女的要求却极其严格”。每年过春节,刘金山都会让全家人忆苦思甜吃豆渣。“父亲很少跟我们讲战争故事,但经常会谈过去的苦日子,让我们知道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常对孩子说,过去自己没有文化,上级写个命令却被拿起来颠倒看,大出洋相。所以,他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好好读书。

当年,26岁的刘金山离开家乡踏上长征之路,从此南征北战,但不管离开家有多远和多久,思乡之情永远萦绕心头。20世纪70年代,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两万元,帮助赣县政府建立了丝绸厂、茶厂。刘苏芳说,父亲说话一直带有客家音,“老家一来人,他满口的客家话,我一句都听不懂”。

1999年8月,京九铁路开通,当女儿高兴地告诉他:“你以后可以坐火车回老家了!”这位坚强了一生的老红军,眼睛红了,泪水在眼眶滚动,他心心念念着生他养他的家乡,当时却喃喃着“我回不去了”。1999年9月2日,刘金山因旧伤复发辞世,享年91岁。

90年前,8.6万余名红军将士从江西出发,他们告别故土,开启了一场彪炳史册的伟大远征,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用鲜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的江西,也正是有刘九胜、月明望等众多热心家乡红色文化的挖掘者和书写者,才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走进历史,了解更多的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红土地上代代相传。

文/刘九胜 月明望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