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天津一处寻常的院落里,年轻的马志明第一次登门拜访相声艺术家刘奎珍。这次看似普通的拜访,却因一句"您管我爸喊三叔不假,咱爷俩单论"而在相声界广为流传。马志明放下相声界严格的辈分规矩,以晚辈之礼恳切求教,感动了向来不收徒的刘奎珍。这一声"刘大爷",不仅打开了刘奎珍珍藏相声"活"的大门,更成就了一段跨越辈分的师徒情谊。直至1993年刘奎珍离世,马志明始终以晚辈之礼相待,亲自送其最后一程,并在多年后撰文追念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
在20世纪60年代的京津地区,马三立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相声艺术家。他与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并称为"寿"字辈的四大名家,在相声界享有崇高地位。
相声界有句话叫"无人不宗马",这句话道出了马氏相声在曲艺界的影响力。马三立作为马氏相声的代表人物,经常在家中接待各路曲艺界朋友,他们或称他"三叔",或唤他"三爷"。
马志明生于1945年的天津,是一个相声世家的传人。他的曾祖父马诚方擅长说评书,祖父马德禄被誉为"相声公司",大伯马桂元是"万人迷"李德钖的得意弟子。
在马家八个子女中,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五岁起,马志明就跟随父亲奔走于各大曲艺园子和电台之间,耳濡目染间记住了许多相声段子。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马志明对相声的兴趣逐渐淡去,转而迷恋上了京剧艺术。1957年,12岁的他考入天津戏校,进入河北梆子班学习文丑。
在戏校期间,马志明又改学以武打为主的武二花。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马三立被定为右派,这场政治风波也影响到了马志明,使他在戏校中陷入被排挤的困境。
1962年,马志明被借调到天津市京剧团跑龙套,在那里结识了武生大家历慧良。历慧良得知马志明的身世后,常常规劝他回归相声艺术。
在历慧良的点拨下,马志明终于醒悟过来。他意识到继承父亲的相声艺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于是决定回家专心学习相声。
这个决定让马三立喜出望外。在他看来,马志明天生具备说相声的才能,口齿伶俐、反应敏捷。马三立不仅亲自教导儿子,还鼓励他向其他相声艺人学习。
父子约法三章 传承有序
马志明回归相声的消息在家中掀起一阵欢腾气氛。马三立深知儿子拥有说相声的天赋,当即着手准备教导事宜。
这天,马三立将马志明叫到跟前,准备立下规矩。两人面对面坐下,马三立的声音严肃而庄重。
马三立开门见山地说道:"大河,你既然决定回归相声了,我就要给你立几条规矩。"马志明立刻正襟危坐,等待父亲的教诲。
马三立道出的第一条规矩便直指相声界的辈分问题。虽然马三立在相声界辈分极高,常有年长者喊他"三叔",但他要求马志明不能因此而充大。
这条规矩的具体要求是:不论来访者的辈分高低,也不管他们如何称呼马三立,马志明都必须以"大爷""叔叔"相称。马志明对此表示完全接受,立即应允。
马三立接着说出第二条规矩:家中来客时,马志明可以在一旁倾听,但绝不可随意插嘴。这条规矩引起了马志明的疑问。
十七岁的马志明提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若有不懂之处想要请教,该如何是好?马三立的回答依然严格:必须等大人们谈话结束,方可规规矩矩地提出问题。
在说出前两条规矩后,马三立稍作停顿,语速放缓。第三条规矩事关相声艺术的本质:作为相声艺人,不能沦为耍贫嘴的角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