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日报2024年11月14日6版

让非遗与时代同呼吸

——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热议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两创”

●建议驻青高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并积极与非遗传承人、机构合作,在外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增加非遗课程,提升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育复合型人才。

●对既有非遗展馆进行技术升级,并在景点、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布局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青岛非遗。

●打造非遗产业化平台,有效链接传承人、企业、高校、政府和消费者,解决非遗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瓶颈问题,让老手艺与产业化双向奔赴,以产业开发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并传承非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青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92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74项,市级非遗项目207项。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强非遗保护统筹协调,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做好传播普及,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11月8日上午,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12345·青诉即办、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36期协商活动举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展开协商,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宾围绕“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展开协商。

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孟庆斌出席活动。

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办公室承办。

创新传播方式,绽放非遗光彩

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青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特别的维度。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峰介绍,近年来,青岛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门类日益完整健全,传承人梯队建设也逐步完善规范,“非遗在社区”工作更是形成全国品牌。同时,通过打造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举办“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不断推动非遗与产业有机融合,实现“非遗技艺”向“非遗效益”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峰在协商中发言。

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赵洪娟认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让非遗与时代同行。青岛要加大非遗的宣传推广力度,用好“非遗在社区”平台,走到市民身边介绍非遗、宣传非遗、推广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社区数量,吸纳更多的社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另一方面,要将社区打造成传播非遗知识、收集非遗信息的平台,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赵洪娟在协商中发言。

“非遗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各种历史悠久的技艺极大吸引了外国友人的目光,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经常能在不经意间实现不同文化的底层沟通。”赵洪娟建议青岛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并加强技术、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动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高校等参与国际传播,增强非遗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

题材广泛、内容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遗崂山民间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青岛地域广阔,西海岸、胶州、平度、莱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着众多民间故事。有关部门可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民间文学采风,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丰富青岛非遗。”赵洪娟说。

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定中心专家组成员鲁汉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外地城市正在积极利用虚拟现实、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议青岛对既有的非遗展馆进行技术升级,并在景点、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布局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青岛非遗。同时,利用短视频传播非遗,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定中心专家组成员鲁汉 在协商中发言。

“我经常在网上发布非遗短视频,其中一些考据类短视频最受网友欢迎。制作这类短视频时需要查阅多种资料,但有些资料找不到,有些资料虽知道在哪里,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查询。希望相关部门为非遗研究开辟绿色通道,让研究者能够及时、便捷地查询相关资料,更好地传播非遗知识。”鲁汉说。

“说起非遗,很多人脑海中会呈现出农村大集的场景——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各种新奇的民间手艺、充满诱惑力的手工艺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非遗和大集是最佳拍档。”城阳区政协常委、青岛鑫复盛周钦公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大明认为,青岛应利用好大型展会和节庆活动传播、推广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阳区政协常委、青岛鑫复盛周钦公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大明在协商中发言。

2022年以来,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联合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连续举办三届“青岛手造节”,助力青岛非遗保护传承。在协商活动现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智慧同城副总编辑张倩介绍,通过展览、市集等活动,“青岛手造节”让非遗走到大众身边。在线下,举办了上合手造精品展,展出1500多件非遗手造产品,为中外非遗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在线上,打造“青岛手造街”电商平台、“山东手造·青岛有礼”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和AI手造美育平台,从不同维度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和产业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智慧同城副总编辑张倩接受记者采访。

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潘峰表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推动非遗与新媒体传播、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的跨界合作与文化品牌打造,不断提升青岛非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强非遗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推动更多文化产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传播中华文化。

加大传习力度,奏响青春旋律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先后公布各级非遗传承人534名,其中,市级及以上传承人123名,省级38名,国家级6名。潘峰介绍,为了培养非遗青少年传承人,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全市100余所学校的上万名学生每年以不同形式学习非遗技艺。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非遗传承人要主动作为,着力挖掘、培养优秀人才;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系统性培育青年人才。”鲁汉认为,“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成功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桥梁,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他建议相关部门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将非遗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长远发展规划,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非遗传承人常驻校园。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支持学校走进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

不久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胶州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位列其中。在协商活动现场,胶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三铺龙拳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正海带领他的学生表演了三铺龙拳。“看到校园里孩子们练武的身影,我非常自豪。借着本次协商活动,我要向青岛市各位非遗传承人发出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用不同的形式走进校园。让我们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州市武术协会会长、三铺龙拳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正海带领弟子在现场表演三铺龙拳。

当前,全国正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专业课程,系统培养青年人才。赵洪娟认为,青岛的职业院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助力非遗传承。“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随后,全国多所高校设立非遗学院和研究中心、开设非遗保护专业课程。”赵洪娟建议驻青高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并积极与非遗传承人、机构合作,在外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增加非遗课程,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培育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成立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以理论研究、技艺传授、实践育人为切入点,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非遗保护传承,为非遗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将非遗保护传承人才纳入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认可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热情。”高大明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不少省市已经为非遗传承人开通了职称申报渠道。他建议青岛出台相应的评定标准,让非遗传承人有机会获得相应的职称。

“大家的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对我们提升工作质量具有指导意义。”潘峰表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结合这些意见建议,不断完善非遗人才培养的激励和选拔机制,从挖掘保护、培育提升、市场竞争、扩大影响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推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深度对接产业,激发市场活力

将非遗和产业深度对接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协商活动现场,加速推进非遗产业化开发、激发市场活力成为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标准化生产是非遗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我们在与高校联合技术攻关,与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以及大量摸索和试验以后,终于实现了产品稳定输出。”高大明建议有关部门打造非遗产业化平台,有效链接传承人、企业、高校、政府和消费者,解决非遗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瓶颈问题,让老手艺与产业化双向奔赴,以产业开发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多单位开展“非遗工坊”评审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遗工坊154家,主要分布在广大乡村。各非遗工坊通过规划生产、品牌塑造、推广活动等,不仅有效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还增加了乡村群众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高大明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推动“非遗工坊”评审认定工作,扩大“非遗工坊”覆盖面,并采取措施引导“非遗工坊”提升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断做大产业规模。

非遗体验正在成为旅游休闲新亮点。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部分旅游景区尚未深入理解与挖掘非遗文化,非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鲁汉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在“展”上做文章,通过富有地域色彩的非遗技艺、非遗美食与文旅的融合,丰富服务内涵,强化民俗文化特色,有条件的还可以推出非遗旅游路线;另一方面,要在“演”上下功夫,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歌曲、技艺、戏曲等非遗表演外,还可以通过嵌入旅游演艺的方式,让非遗“搭车”出行。“青岛正在发展旅游演艺,有关部门可积极引导,将青岛地区的非遗技艺融入演出中,并提早布局后期产品开发。”鲁汉说。

在协商活动现场,平度市政协委员、平度草编非遗传承保护单位——青岛玉凤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明介绍了企业开展产品创新的经验。“我们成立了研发团队,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产品设计开发。同时,与高校合作,结合国际流行趋势研发推出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新品,受到国内外客户普遍好评。”王建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度市政协委员、青岛玉凤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明接受记者采访。

“非遗产品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推进中国非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既可以有效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又可以加速推进非遗产业化,更好地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赵洪娟认为,在“卖出去”的过程中,一要强化融合意识,将非遗技艺、非遗产品与外国文化相结合,让产品更好地融入外国消费者的生活;二要强化协作意识,借用中国企业已建成的销售渠道展示、售卖非遗产品,实现非遗产品“搭船”出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彩的发言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感谢大家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潘峰表示,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多方发力,通过提升非遗产品品牌价值、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实质性举措,实现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