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田间地头的机收正在进行,农户们也正紧张有序地操作着机器,颗粒归仓,享受丰收的喜悦。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除此之外,粮田灌溉也有了保障!”说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便利,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凯难掩喜悦。
郭凯所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的就是2023年开始实施的盘山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
在盘山县太平街道张家村,记者见到一排排挖掘机在紧张地进行基础设施修缮工程。竣工后的高标准农田在农田基础设施和智慧农业配套建设上得到质的飞跃。
化零为整 提高效率
盘锦向来有稻田养蟹的传统。但是,受到传统养殖方式和地块条件的制约,以往的稻田养殖较为分散,一个个小格田不利于整体规划和管理。
当高标准农田项目获批后,该县在项目区内稻田养蟹模式的基础上,对基本农田进行了改造,升级为“大格田一字沟”。
据盘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所谓“大格田一字沟”,是在传统的水稻种植田间,除去原有的小埝埂、上下水线,将一亩一格的小格田平整为20~30亩一格的大格田。同时,在大格田周围保留一条水线作为明沟,用于稻田的鱼虾蟹类混养。
“这种改变,能有效节约土地,在项目区6300亩土地基础上增加有效种养土地面积95.6亩,更利于机械化作业,提升大米河蟹的品质。”该负责人说。
此外,郭凯也坦言,项目区内的渠系建筑物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为因素以及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项目区内的渠系设施破损严重。再加上受修建时条件所影响,渠系建筑物的过流能力及承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排水以及通行所需,同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此前最需要的就是新建农用桥涵等田间建筑物,满足项目区内上水、排水过流需求。同时,农用机械‘行路难、难下田’的问题也制约了我们的生产效率。”郭凯说。
延长产业链条 保障农田效益
辽宁省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依据不同地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土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分区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内容,优先解决当地面临的农业生产难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出一大批沃野良田。同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引入保险试点,建立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农户参与的“三方共管”机制。
盘山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因地制宜考察后才实施的项目。今年40岁的刘晓营是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自家15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内工作,这些年也见证了它的发展,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好处。
近两年,“大格田”小面积试种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此,刘晓营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2公斤,河蟹产量增加50%。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总产值预计达到1900万元。节省人工95%、减施化肥30%、减施农药70%,节本增效显著;总体纯收入增加75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500元以上。
“土壤改良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的产出率;道路建设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先进技术的推广实施,提高了农民素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粮经协调发展,增加了我们农民的收入。”刘晓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民收入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这两年,位于太平街道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引入多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稻大棚育秧、探索生态循环种养,打造“盘锦大米”品牌,在稻田里养蟹和鳅,实现了“一水三用,一地多收”的良性生态循环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农电线路、农田土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治理,形成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合作社综合部部长郭斌表示。
以点带面 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近年来,盘山县通过土地平整、完善机耕路等措施,农田宜机化改造明显加快,农田、农机、农艺结合更加紧密,农机装备、作业、服务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在高标准农田大力开展高产创建、优质示范、节水灌溉、提升有机质、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措施,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盘山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也让生态变得更好。“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防止和改善了土壤盐碱化,土壤得以改良。农田路网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农作条件,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郭凯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终还需要各方强有力的保障,以此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为此,盘山县推出一系列配套举措,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出一套“组合拳”。
“盘山县围绕农业主导或特色产业,推广了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较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在农业新技术方面,示范推广了花生大垄三行或双行、缩垄增密等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蔬菜无公害栽培、棚菜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措施。在农业科技培训方面,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整合县乡师资力量,结合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科技培训模式,每年完成培训近5万人次,农民培训覆盖面达到70%以上。”盘山县委书记葛立军介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王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