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扬眉镇扬眉寺村葫芦洞山林里,发现即便前方的果农拿着镰刀开路,但满山的茅草还是时不时割得人身上生疼。

“到了!”果农张忠东指向前面的一片林子。这里就是南酸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下,有不少落下的金黄色果实。记者随便捡起一颗擦了擦塞进嘴里,不禁酸得眯起了眼:“嗬!又酸又涩。”

跟在记者身后的江西省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继延笑道:“这果子人吃一颗就要酸倒牙,但却是黄麂、山羊等野生动物的‘美味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种果实在南昌大学的助力下,已成了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致富果。“酸枣糕、酸枣粒就是用南酸枣做成的。”刘继延介绍,小小的果实,成就了一个年产值超5亿元的大产业,带动20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地,说起南酸枣糕,就绕不开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从2008年开始,南昌大学便与其展开了合作。从那时起,双方便紧密合作和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陈军介绍,此前,南酸枣的开发面临着一些困难。“南酸枣果实的营养、质构、风味物质不明,高端产品开发受限。不仅如此,还存在枣糕加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副产物存在浪费和污染等问题。”陈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些问题,南昌大学‘梅园之家’团队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我们发表了论文4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陈军说,他们的研究搞清楚了南酸枣“为什么好吃”,有了理论基础,就可以逐一攻破工艺难点。这些研究成果改变了南酸枣加工“果肉基本靠搓、果糕基本靠晒、果皮基本靠埋”等落后面貌,让南酸枣加工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走进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酸甜的气味,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在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这里,南酸枣经历了严格的筛选、清洗、煮果、剥皮、去核、取肉等工序后,再通过多级变温干燥工艺烘干成型,最后经过切割和包装,成为酸甜可口的南酸枣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正在全力开发南酸枣系列产品,不断延长产品线。”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经理凌华山说,当地已打造出从种质资源保护和培育,到野果采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南酸枣全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与记者一同上山的一位果农介绍,他承包了约50亩土地种植南酸枣树,进入丰产期后,按照每公斤4元的市场收购价格,除去成本,每亩纯利润能达到2300元。像这样通过种植酸枣树实现致富梦想的案例,在崇义县还有很多。

从捡拾野果到科学种植,从手工制作到自动化生产,南酸枣从寂寂无闻到家喻户晓,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目前,崇义县拥有26万余亩野生南酸枣,5万余亩人工栽种南酸枣,年产南酸枣鲜果1.5万余吨。

作者:魏依晨

版面编辑:陈 慧

责任编辑:张自波

值班主任:杨晓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