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讯(实习记者 张瑶)11月13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组织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活动邀请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毛新亮介绍有关情况。

据悉,西安地区的大遗址资源丰富,涵盖了从史前到唐代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10处20个点被列入专项规划,数量与等级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建成了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规划引领,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在遗址的城市中促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即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西安市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活态利用,释放大遗址综合价值

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例如,通过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建成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等区域文化地标;通过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营造了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等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场所。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表示,对于特大型遗址如汉长安城,西安市不仅推动了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还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大力推进文保规划和国空规划“两规融合”,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 2024 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 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了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协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实保障,强化大遗址保护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出台多项大遗址保护相关条例,建立了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并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已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并成功争取到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4.65亿元,其中大遗址方面专项资金约2.07亿元。

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法规约束。建立运行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出台《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等,进一步筑牢大遗址保护法治防线,推动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立法、政府负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格局。

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说到:“下一步,西安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建设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好‘遗址+’‘文物+’‘文化+’‘数字+’的大文章,让遗址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