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娘,您慢点走,这地滑。"李福根一边搀扶着村里的张大娘,一边关切地说道。

寒风中,炊烟袅袅,饭香四溢,一个普通的腊月傍晚,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悄然展开。

01

01

初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李福根坐在竹椅上,回忆起自己的人生轨迹,唇边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丝微笑。

"福根,你又在发呆了?"隔壁的王婶探头问道。

"王婶,我在想事情呢。"李福根回过神来,笑着回答。

一阵春风拂过,梨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李福根的思绪也随之飘回到了儿时。

那时的他,总是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眼巴巴地等着爹娘归来。可是等来等去,等到的只有村里人怜惜的目光和善意的关照。

作为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孩子,李福根的童年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幸福。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他的父母出门做生意,再也没能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听村里人说,他们的船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翻了。那年,他才六岁。

"可怜的娃啊,这么小就没了爹娘。"村里的长辈们总是这样说。但李福根从不觉得自己可怜,因为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

02

02

轮流给他送饭的、帮他补衣服的、教他读书认字的,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特别是张奶奶,虽然自己也是个寡居老人,却把他视如己出。每当李福根想起往事,最深的记忆就是张奶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和她絮絮叨叨的话语。

"要记住,福根,做人要厚道。"张奶奶常常这样叮嘱他,"你爹娘虽然走得早,但他们在世的时候,待人最是厚道。村里谁家有困难,他们总是第一个去帮忙。你要继承你爹娘的这个好品性。"

十二岁那年,李福根主动提出要去镇上的饭馆帮工。张奶奶拗不过他的执着,只好同意了。每天天不亮,他就骑着自行车去镇上,一直忙到天黑才回来。就这样,他开始接触到了烹饪这门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孩子,手脚麻利,而且心思细腻。"饭馆的老板娘经常这样夸他。渐渐地,李福根不仅学会了最基础的切菜配菜,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炒菜技巧。

十六岁那年,李福根拜在镇上最有名的厨师刘德寿门下学艺。刘师傅为人严厉,但见李福根勤奋好学,也格外关照。白天在厨房帮忙,晚上到建筑工地打零工,李福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

03

03

"小李,你这么年轻,要不要我给你说个媒?"工地上的工友老周时常关心他的终身大事。

李福根总是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我要先有一技之长。"

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李福根的厨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九八七年腊月二十,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天,刘师傅突发重感冒,镇上张员外家的儿子要办喜事,厨房没了主心骨。

"福根,你来主掌这次婚宴。"刘师傅躺在床上,语气中带着信任。

这句话让李福根既紧张又感动。他知道,这是师傅给他的机会,也是对他的考验。"师傅,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李福根郑重地说。

那一天,他几乎没有合眼。先是仔细写下菜单,考虑到冬季的时令食材,又要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

最后,他精心设计了十八道菜,包括开胃的"五香花生",主打的"红烧狮子头",还有压轴的"八宝鸭"。每一道菜,他都要求厨房里的兄弟们反复试做,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婚宴当天,他更是一大早就到了厨房。腊月的天还没亮,厨房里已经热火朝天。李福根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既要监督每道菜的制作,还要把控火候和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婚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宾客们纷纷称赞,说这顿席面比刘师傅做的还要地道。张员外更是亲自走到厨房,给了李福根一个大红包。

04

04

"小伙子,了不起!"张员外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厨艺和你这个人一样,都是实在的好。"

收工已经是深夜。李福根收拾好厨房,拎着剩下的一些菜准备回家。外面飘起了雪花,寒风呼啸。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他忽然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摔倒在地。他连忙上前搀扶,发现他衣衫褴褛,是个乞丐。

"大哥,您没事吧?"李福根关切地问道。

男子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李福根看着他冻得发紫的手指,心里一阵酸楚。他二话不说,将随身带的婚宴剩菜和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递给男子。

"大哥,您先垫垫肚子,暖暖身子。"

男子感激地接过食物,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李福根又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他披上,搀扶着他到村口的小庙里避寒。男子的眼睛在昏暗的油灯下闪着泪光,一句"谢谢"说得极轻,却让李福根记了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以后,李福根的厨艺声名远播。不少饭店都想高薪聘请他,但他始终坚持在刘师傅的店里帮工。直到刘师傅主动劝他:"福根,你也该有自己的事业了。"

经过深思熟虑,李福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他请张奶奶来帮忙收钱,饭馆的生意蒸蒸日上。

05

05

可好景不长,张奶奶突然晕倒,李福根毫不犹豫地关了饭馆,专心照顾她。

"福根啊,饭馆的生意这么好,你别管我了。"张奶奶心疼地说。

"奶奶,您就是我的亲人,没有您,再大的生意也没意义。"李福根坚定地回答。

一九九七年的春天,正当李福根在院子里帮张奶奶做康复运动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子,他的目光在院子里搜寻着什么。

"请问,这是李福根家吗?"男子礼貌地问道。

李福根抬头看去,一时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