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陀曾经还是忍辱仙人时,有一个国王叫歌利,暴虐无道,有一天,他和王妃等眷属到森林中打猎。
到了休息的时候,歌利王一个人到花园里面小憩,其他的王妃们就到森林深处去采花。
无意间,她们发现一位仙人正在坐禅,便对仙人生起信心,于是围坐在他面前求法。当时,仙人觉得王妃们很可怜,为了断除她们的贪欲,就对她们宣讲佛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便四处寻找,发现她们都围在仙人身边。他非常生气,厉声道:“你是何人?”
仙人平静回答:“我乃忍辱仙人。”
“为什么和我的王妃在一起?”国王问道。
仙人说:“我心清净,无有垢染。”
国王又问:“你若没有垢染,那是不是已得阿罗汉果?”
“没有。”
“你是否得了阿那含果?斯陀含果? 须陀洹果 ?”
仙人谦虚地说:“都没有。”
国王怒道:“既未得圣果,谁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说,你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
仙人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国王听罢立刻拔出宝剑,吼道:“那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忍。”说完,用利剑把他的手、脚等一一割下。在此过程中,仙人没有对国王生一刹那的嗔心。
看到恶王的暴行,天人非常不满,从天上降下沙雨。国王见后害怕极了,马上跪在仙人面前忏悔,只见仙人以悲心发愿道:“我将来成佛时,先来度化你。”
后来,天人问忍辱仙人是否后悔,仙人说一点也不,并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如初。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有五位比丘最先得度,其中的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
故事中,佛陀在遭受身体的割截时,没有感受到“我”被伤害,没有分别心,也就没有自我与他人的对立。
整个过程中,佛陀始终保持对佛法的专注,不受外在身体伤害的影响,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身体的空性,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质,都是相互依存和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就不会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
佛教修行者的最终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
所以佛教提出“忍辱”,为的是帮助众生从诸多烦恼中寻得解脱之道。
在一切有助于维持菩提心、让善念不退失的方法中,以修学忍辱最有效。 这是因为当有别人想要损伤或加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有丧失慈悲心的重大危机。
只有遵行忍辱,才能帮助我们防止菩提心的退失。即使受到极大的迫害与攻击,死亡不可怕,最害怕的是失去慈悲心。因为‘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