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原子弹结束了二次大战,人们被原子弹巨大威力所震慑的同时,也在庆幸日德两国没有研制出原子弹,否则二次大战的结局肯定会被改写,邪恶轴心很有可能逃脱惩罚。
其实,德国和日本同样没有放弃研制核武器的努力,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取得决定性进展。在二战前,在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德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若不是纳粹的种族优化政策,那几位关键性的核物理专家也不会跑到美国去。
德国早在1939年就开始了针对核裂变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铀俱乐部。他们的研究要比美国还要早两年,原本在这场军事竞赛中,是领头羊的地位。
但是德国的军国主义之心不死。1945年战败时,盟军在德国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看来他们还是心心念念要研究毁灭性武器,幸好还没有成功。反应堆及参与研究的科学家,都被盟军控制起来了。
相比德国,日本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则更为落后。一来是因为理论方面先天不足,缺乏人才;二来是日本境内和控制区没有铀,使日本难以展开实质性的研究。直到在1943年,日本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由著名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教授牵头负责。
这项名为“仁方案”的核武计划,由仁科芳雄提出,经过东条英机的审核,正式开始进行。一项毁坏超强的武器计划,竟然起名叫做“仁方案”,这个名字还真是有点讽刺。
从研究进行初期,铀的缺乏就成为了最大的障碍。从1943年的夏天,日本军方就在境内及朝鲜地区不断搜寻不同矿石。但所有的矿石都不含有铀元素。不得已的情况下,日本只好向德国求助。
德国倒是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们虽然铀的储备也不够多,但还是匀出了一点给日本。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早在1943年,德国就曾派出一艘潜艇,秘密运送一吨铀矿石到日本。
这次任务十分机密,相关信息支离破碎,很多细节都已经永远消失。现在我们只知道,这艘运载铀材料的德国潜艇,在半路上被击沉。到底是美军得到情报,特意在半路拦截,还是这艘潜艇纯粹是运气不好,撞到人家枪口上,那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德国自己的核研究加快进度,对铀材料的需求增大,再也没有余力照顾日本的需求。而日本也在抓紧对“仁方案”的实施,他们的实验越来越成功,但是铀的缺少始终是最大的障碍。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一吨铀材料在1943年即运抵日本,那么必然会对日本核研究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而核武器研究越接近成功,对日本高层抵抗决心的影响就越大。
1945年,德国在战败投降之前,又秘密向日本派了一艘潜艇。潜艇上装载着德国人秘密的军事研究成果,以及560千克的铀。还在运输途中,传来希特勒自杀的消息,潜艇指挥官马上向盟军投降了。不过即使运到,也已经来不及,日本的末日马上就要到了。
众所周知,德国是被彻底打败的,柏森都被攻下来了,日本却不是这样。投降前,盟军并没有登陆日本本土,日军仍然保持有几百万军队。如果日本手里有核武器,或接近成功的核武器,美国的原子弹便很有可能失去作用。
那么,至少东亚地区的二战结局会被改写,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庆幸德日两国在核武器上的迟钝和缓慢,使我们避免了更大的浩劫。
二战中,盟军尽了最大的可能,对德国核研究进行破坏,阻止纳粹获得核武器。美国为此秘密成立了专门的间谍小组,调用了6名科学家和13名军事行动高手,这个小组就是有名的阿尔索斯。
这个小组先是炸毁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工厂,然后又炸沉运送核研究设备的运输船,大大延缓了德国的核研究。对于日本的“仁方案”,美国也没有手软。
1945年4月,100多架B-29轰炸机炸毁了负责研究核武器的航天技术研究所,使“仁方案”无法再继续。日本的核研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距离研制出实用核武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对于日本这样的科技强国来说,最初级的核武器也不是想要就能弄出来的。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这方面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不会允许曾经的战败国拥有核武器。
【参考文献:《仁方案》、《二战时的德日水下技术交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