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给了中国人很大的信心,但在5年后,面对中苏交恶时苏联动用核武器的威胁,却又在心里不禁打鼓。
连周总理都说出了担忧,可毛主席一句话就打消了疑虑:“读过明史吗?”
毛主席有什么妙计能应对苏联的核威胁呢?
发展核武器迫在眉睫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5年1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提出“研制核武器”的想法。主席这样想,是因为见证过“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国抗争岁月,以及核武器带给世人的震撼。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奠定了二战的胜利结束。甚至可以说,美国核弹也令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寇感到威胁,萌生退意。
这是世界,也是中国,第一次看到核威胁的恐怖。
1949年末,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第一次访问苏联,并在斯大林的陪同下,观看了一部关于苏联核弹试验的纪录片。
中国再一次被震惊到了!
美苏两个大国都有核弹,而中国,无论从国土还是人口都不逊色于它们,自然也不能落后,尤其是不能让别人抓住中国的短处,任意妄为。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想法确实超前,充满智慧。
可就在中国核弹事业才刚起步之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就是中苏交恶。
野心太大,中国必须拿出殊死一战的勇气
1953年,赫鲁晓夫上任苏联领导人,也成了苏联的掘墓人。其导致苏联与中国交恶,便是行差踏差的第一步。
那时,美苏冷战之际,两国都想拉拢更多国家到自己的阵营,还有意将阵营中的国家“建设”成自己对抗对方阵营的马前卒。
在这个思想下,赫鲁晓夫对我国产生了想法,先后提出建立所谓的“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即在我国领土上建立苏联的军事基地,甚至苏军还要驻军。
赫鲁晓夫的这个想法,与日寇侵略我国而无视中国主权的性质一模一样,遭到了毛主席的坚决反对。
1958年,毛主席下达炮击金门的指示,给中苏之间的焦灼气息又添了火药。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
苏联又是撤驻中国代表,又是撤苏联专家,之后又在中苏边境珍宝岛附近骚扰我国防军。赫鲁晓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行为,是摆明了要与中国搞对立。
而毛主席一如抗美援朝时期说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果断,坚决要与苏联硬刚到底,而元帅们也纷纷请缨,前往中苏边境前线。
这个时候,有人提到了苏联拥有核武器,是否会对我国使用核武器,连周总理都担心起来。
毕竟日本广岛长崎的惨状,令世界无核国家忌惮不已,而我国虽然踏上了核武器的发展道路,但导弹技术、数量都比不过苏联,根本是以卵击石。
毛主席说了一句:“读过明史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初谋士朱升给朱元璋建言了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主席则改编成了适合中国的9个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将东北的工业设施运往西南后方,修建防空洞以及储备粮食。
当时,毛主席还提出了著名的“换家”理论。也就是说,如果苏联真的对我国进行核攻击,导致国人无法居住,那就住到苏联去。
毛主席的作战思想,就是敌人只要敢打,我们就敢还击。若妥协,则会让敌人觉得我们软弱可欺,甚至还要捏住我们的这个痛楚,骑到我们脖子上,更不用谈主权与领土了。
事实证明,毛主席确实有勇有谋,苏联最终没有使用核武器。
猜测原因,可能有苏联宣称的“核威胁”,实际上是俄式外交,也可以理解为战斗民族的硬气,以及美苏对峙时苏联不想陷入战争,尤其是与中国这个邻国的长期战争。
随着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缓和。
国与国的交往充满利益,要想公平,不能一味的妥协、迎合,否则只会你弱他强,以至于到最后国不将国,百姓又何来安稳生活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