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平凡却在特定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武器。71 式 100 毫米迫击炮,便是这样一款装备。它在性能上或许并不惊艳,但却在中国军队中服役长达 30 年,成为一段时期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火力支援力量,尤其在中越战争中表现出色,赢得了 “山地之王” 的美誉。
抗战、内战和朝鲜战争期间,解放军曾使用 107 毫米迫击炮,其性能介于 82 毫米和 120 毫米迫击炮之间。朝鲜战争结束后,仿苏式迫击炮研发的 55 式 100 毫米迫击炮成为步兵团制式火炮。在 1962 年中印战争中,55 式暴露出诸多问题。其 10 公斤左右的炮弹威力与 120 毫米迫击炮弹相比差距明显,而近 200 公斤的战斗全重虽比 120 毫米迫击炮轻,却仍让炮兵苦不堪言,炮管近 100 公斤的重量在高原行军作战中极为不便。珍宝岛战斗中,解放军选择了 82 毫米和 120 毫米迫击炮,55 式 100 毫米迫击炮则被弃用。
但解放军并未淘汰 100 毫米迫击炮,反而更加重视,原因在于对 120 毫米迫击炮的不满。120 毫米迫击炮威力虽大,单发炮弹重达 16 公斤,在高原行军时,强壮士兵也只能额外携带 1 发,且伺候 1 门 120 毫米重型迫击炮需动用一个步兵连的兵力。当时中国工业水平尤其是汽车生产能力落后,运输能力差,难以大量装备笨重的 120 毫米迫击炮。相比之下100 毫米迫击炮虽威力较小,但轻便灵活更适合解放军步兵,于是减重成为新一代 100 毫米迫击炮研发的首要目标。
1971 年71 式 100 毫米迫击炮诞生,它全炮战斗重量仅 75 公斤,炮管重 28 公斤,炮架 21 公斤,底座 26 公斤,相比 55 式减重近 100 公斤。其性能也不错,最大射程 4700 米,最小射程 170 米,最大射速每分钟 20 发,炮弹重量 8 公斤。71 式服役后,120 毫米迫击炮逐渐被淘汰。
1979 年中越战争爆发,71 式 100 毫米迫击炮作为解放军步兵最大口径的支援火炮投入战斗。一个 100 毫米迫击炮班配备 7 名炮兵,其轻便性在战争中优势尽显。该炮可车载、骡马背负或炮兵直接背行,在越南北部复杂山地丛林作战中,71 式虽也较重,但比 120 毫米迫击炮轻松许多。炮兵们背负沉重装备,在艰难地形中作战,7 人炮兵班 3 人背炮,4 人带弹,每人负重较大但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实战中71 式表现优异,如在 1979 年 2 月 17 日 91 团奇袭越军 13 号高地战斗中地形复杂,3 门 71 式迫击炮赶到后迅速挖阵地开炮。炮兵凭借经验,在连长和排长目测下直接炮击,9 秒钟内连射 9 发炮弹,压制了越军机枪和轻型迫击炮,有力支援了步兵仰攻。尽管最终解放军付出较大代价,但 71 式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 13 军 37 师步兵 110 团攻击 332 高地时,71 式成功摧毁越军 1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压制了越军炮火。而在 148 高地战斗中,71 式虽初战因越军工事坚固未发挥大作用,但随后调整战术,集中火力重点炮击,长时间轰击摧毁大量工事,配合步兵佯攻,最终占领高地,杀伤了大量越军。
在防御和伏击战中,71 式同样出色。如 3 月 11 日,43 军 128 师 383 团 3 营在 612 高地、龙头村地区作战时,71 式迫击炮连伏击越军,击毁卡车、炸死炸伤多人,后在防御战中摧毁越军 120 毫米迫击炮,打退越军多次攻势,自身无一伤亡。
但71 式也存在不足,其射程较近最大射程 4700 米,实战中往往只有 3000 多米,甚至可能被 82 毫米迫击炮压制。为此中越战争后期,解放军推出 89 式 100 毫米迫击炮,至今仍是制式装备。
71 式 100 毫米迫击炮在中越战争中,以其轻便灵活、火力较强等特点,成为解放军步兵的得力支援武器,在多种战斗场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其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武器装备的探索与改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