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树
滩涂上的风景
▲羽毛状的潮汐树 图源:视觉中国
我国沿海大大小小的内陆江河,每年向海洋输送巨量的泥沙。泥沙淤积在海陆交界处,形成一望无际的淤泥质滩涂。泥沙和潮汐周期性进退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众多潮沟,不同等级的潮沟形成的“潮汐树”,是荒凉滩涂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钱塘江畔海水退潮后,滩涂上露出一棵郁郁葱葱的“潮汐树”。树干是滩涂低处延伸的潮沟,树叶是滩涂高处的绿色芦苇。
摄影:钱斌
「READING」
感谢当下的科技进步,发明了卫星、宇宙飞船、飞机,尤其是小型无人机,让普通人能够如飞鸟一般,可以从空中俯瞰大地。空中视角为我们所带来的,远不止是几百米或上万米的垂直距离提升,更是一个机会——从全新的维度观察和欣赏这个星球的机会。原本只能在地表行走的我们,从此“进化”出了“上帝视角”,可以从前所未有的高度俯瞰大地,俯瞰众生,俯瞰自己。我们依旧站在地上,视野却已插上翅膀。前所未有的视野改变了我们对很多事物——尤其是各种地貌的认知,之前只有文字注释的地貌一眼入画,之前只是二维画面的地貌变得立体起来,甚至彻底改变我们对一些地貌的看法和态度,例如滩涂。
飞入高空俯瞰
发现生长在潮滩上的森林
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是沿海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以及河流、湖泊和水库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这些地区在地貌学上被称为“潮间带”。不过说起滩涂,一般情况下都是指沿海的滩涂,尤其是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浅滩。由于我国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所以我国沿海地区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内陆江河每年都会向海洋输送海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如同陆地开疆拓土的先锋,甫入大海就遭遇潮汐的阻击,在潮汐循环往复的进退、涨落、冲刷、浸泡下,河流泥沙与潮汐裹挟的泥沙、动植物碎屑等在海岸上淤积,历经漫长的岁月,慢慢沉积形成宽广而平缓的淤泥质滩涂,也被称作潮滩。
▲钱塘江潮水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波纹鱼鳞潮”
摄影:钱斌
作为一种地貌景观,淤泥质潮滩辽阔而平坦,但满是泥泞,缺乏高等植被覆盖,空空如也,只有潮沟以其复杂多变的形态丰富着单调的地貌。作为潮滩上最活跃的微地貌单元,潮沟广泛分布于坡度和缓、波浪作用较弱的淤泥质或粉砂质潮滩,随着泥沙沉积,随着涨、退潮的不断侵蚀,逐渐发育演化成一种潮滩微地貌。潮沟通常起始于潮下带的潮滩边缘,不断向陆地延伸,往往在潮间带形成丰富的支潮沟。它的末端最终会到达高潮滩,止于盐沼或者海堤,有些与陆源水通道相连接。当我们站在潮沟之侧,它们在我们眼里无非就是一条条或深或浅的水沟,但当我们借助飞行器升入高空俯瞰时,之前对于潮滩和潮沟的刻板印象会让我们看起来如同摸象的盲人,充满偏见,也会深深慨叹,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的艺术家。
从沟槽变成潮汐树
滩涂亦如生命般美丽
潮落时分,海水把潮间带让渡出来,一望无际的潮滩展露无遗。若此时从高空俯瞰其中的潮沟系统,会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潮沟化身为墨迹般的线条,在潮滩上绘制出了一棵一棵参天大树。又宽又长的潮沟是树干,又细又短的支潮沟是无数的枝杈,无数枝杈的尽头或是光光的潮滩,让其成为一棵抽象的枯树,苍劲古朴;或是低矮的绿色、黄色、红色草丛,让其成为顶着五彩缤纷繁茂树叶的生命之树。这些大树形态各异、奇形怪状,有的像北方的杨树,直立挺拔,枝丫繁茂;有的像西北的胡杨,树形粗壮而古朴,苍遒有力;有的像江南的垂柳,枝条舒展,十分优美。这一棵一棵大树,或独木成林,或三三两两排列,或沿着低潮的海岸线几棵十棵地整齐列队,形成一小片密集的树林。而所有的这些大树,则让原本荒凉、单调的潮滩,化身为一片气势磅礴的森林。
▲零下5℃的冬天,钱塘江浅水区的江面被冻住,滩涂上的潮汐树犹如挂满了白色“雾凇”。
摄影:钱斌
我们曾经熟悉的潮沟,褪去了波涛的声音和泥泞、腥臭的感受,剩下的只有潮滩在海水冲刷扫荡和泥沙沉积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独特血脉,彰显着潮汐盛衰之间的辐射范围和游走探索的通道。这些参天大树、这片潮滩上的森林,在我们有能力从天空俯瞰它们之前,在我们的认知里近乎是不存在的。因为视野的变化,我们才发现了潮滩原本美丽和充满生命力的一面,对潮滩单调荒凉的刻板印象亦因此大幅改观,原来这片满是淤泥的大地也是有生命的。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0年1月刊上,杂志主编单之蔷先生被摄影师拍摄的潮沟地貌的照片触发了灵感,首次从美学和景观学的视角赋予其一个新名字——潮汐树。自此,潮沟地貌有了一个无比贴切而又充满诗意的名字,也因为照片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而在这之前,国内几乎只有地理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和测绘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才关注潮沟地貌。
要形成潮汐树,最重要的条件是潮滩要有丰富的泥沙,而且需要质地松软,易被侵蚀。此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水力作用。顾名思义,潮汐树是伴随潮汐作用“生长”。涨潮时,潮水逆推河水向上爬升,流速较慢,作用过程以泥沙的淤积为主;落潮时,海平面下降,随着潮滩逐渐露出,潮水开始顺着坡度向低洼处流去,形成落差大、流速快的水流,作用过程以冲蚀为主。潮水在潮滩上冲刷形成冲沟,然后慢慢侵蚀其两边的侧壁。潮沟形成后,又伴随着涨潮时潮水溯源而上对沟壁两侧的侵蚀,如此潮涨潮落,日复一日,潮水不断加深沟槽,潮沟系统逐渐形成和发育,潮沟主干愈加壮大,树枝状的支潮沟分叉开始出现,潮汐树便形成了。
▲潮汐树 摄影:钱斌
海水落潮时,潮滩的滩面水向低洼处流动,汇合成快速的线流顺着地势流淌,冲刷形成潮沟。涨潮时,海水沿潮沟溯源而上并侵蚀沟槽两侧,慢慢形成主潮沟。潮涨潮落,循环往复,主潮沟两侧会生成树枝分叉状的支潮沟,潮汐树便如此慢慢长大。
潮汐树分布广泛
是潮滩重要营养和能量血脉
据2021年8月26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沿海滩涂总面积为151.2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海滨地带。其中泥质海滩的面积最大,占沿海滩涂总面积的80%以上。所以在辽宁省的鸭绿江口、辽河口,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周边,江苏省和上海市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周边,以及福建闽江口一带,潮汐树这种地貌景观普遍存在。其中,江苏省的泥质海滩从连云港云台山直抵长江口北支这段,全长522公里,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绵延最长的潮滩之一。由于黄河曾于1194—1855年由江苏北部入海,其所携带的巨量泥沙等沉积物被带到江苏沿海,再加上长江所携带的巨量泥沙,所以江苏省的潮滩具有良好的沉积物供给、淤积和存储环境,所以也发育了宽阔的潮滩及密布其上的潮汐树。而自福建南部沿海往南、广东和广西沿海,由于滩涂基底物质多为基岩,或者发育有红树林等生物质滩涂,所以潮汐树出现的几率很低。
▲道路两侧发育出的支潮沟所形成的潮汐森林
图源:视觉中国
专业研究人员发现,潮汐树在潮滩的沉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地貌单元,而是与整个潮滩的生态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潮汐树是水与沙博弈的结果,它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充当着陆海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通道,不仅为潮滩沉积过程提供物质来源,保障无机环境的水盐平衡,还能产生显著的生态效应。例如,通过潮汐树的水文连通功能帮助种子扩散,在潮滩植被扩张中起到媒介作用;可以成为鱼类等生物的生存、繁殖和育幼场所,为海洋濒危物种的延续提供庇护,也为河口区域渔业带来经济效益;逐步形成“潮汐树底—潮汐树边滩—草滩”生态交错区,增强潮滩的生境异质性有助于不同类型的生物选择合适的栖息地;潮汐树生长区域有咸淡水交汇的特殊环境和丰富的沉积物,可为螃蟹、弹涂鱼等底栖生物提供庇护所和养料,从而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每年有大量迁徙候鸟会在此停歇补充营养,还会在此繁殖及越冬。所以,潮滩并非如表面那般了无生机,实际上是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的海洋高生产力区域。以我国黄海沿岸的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范围内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600种昆虫、315种鸟类和156种鱼类。
潮汐树也有寿命
变化是其永恒的主题
潮汐树的发育和演变常受到潮汐、植被、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其发育与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而自身潮沟的数量与长度是潮汐树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有研究学者根据遥感影像与潮汐树的形态特征变化,参考河道分级方法,将潮汐树的发育过程分为幼年期、青年期、成熟期和退化期4个阶段:幼年期的潮汐树多数处于低潮滩向中高潮滩发育的阶段,潮汐树数量和长度增长迅速;青年期属于稳定持续发育的阶段,潮汐树不断发展壮大,尾梢出现支潮汐树,并向潮滩内部扩展至高潮滩,之后转为横向发育;成熟期的潮汐树活跃性明显减弱,发育速度逐渐缓慢,进入稳定期,基本不再增长;退化期的潮汐树一般会开始退化、萎缩,然后消失。
潮汐树的发育过程,也是潮沟系统从形成到消失的过程。可分为幼年期(图源:视觉中国)、青年期(摄影:钱斌)、成熟期(摄影:钱斌)和退化期(图源:视觉中国),并非所有潮汐树都会经历这4个阶段。
潮汐退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上游潮沟逐渐淤浅、充填,盐沼植被的发育挤压两岸导致起潮沟系统脱离,以及构筑堤坝、围垦等人类活动。此外,由于潮汐涨落的规模、速度等具有不对称性,所以潮水的运动也是不规则的。而发育在光滩地区、无植被生长的潮汐树,多位于潮滩的最外缘,容易受潮水的影响而发生剧烈摆动,导致潮汐树“生长”很不稳定,甚至可能迅速消失。
高空俯瞰,让我们发现滩涂也是一种生命,以另一种面貌、另一种速率在生存和运转。时光之河在上面冲刷出印记的痕迹。在时光的冲刷下,万物既无永生,也无永寂,只有生生不息的轮回。世间的美丽早已写就,让我们保持好奇和敏感,领略之,解读之,传播之。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左凌仁 王旭辉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7/8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