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重要指示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讲和故事征集活动,组建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讲团,在全系统开展了巡回宣讲。此外,2名优秀宣讲员分别入选北京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并赴全市各区、各系统巡回宣讲。宣讲团通过讲述来自一线的故事,充分展示了首都卫生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现摘登10篇优秀故事,以飨读者。

“90后”采血护士的两次生命接力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献血服务一科主管护师赵一阳

作为一名“90后”采血护士,赵一阳至今已无偿献血1800毫升。同时,她也是北京市第4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了远方的不知名男孩,她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被誉为“生命的种子”,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患者而言,找到合适的配型进行移植是重获新生的唯一希望。然而,配型成功的概率很小。

2017年刚入职不久,赵一阳便主动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2021年,一名血液病患者与她配型成功。她当即决定捐献,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经严格体检,2022年1月20日,赵一阳入院为干细胞捐献做准备。连续5天的动员剂注射后,农历小年,捐献正式开始。5个半小时的采集,260毫升干细胞,每一滴都承载着她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阳,患者因为体重比你重30多斤,第一次采集的不够,还需二次采集,您同意吗?”她坚定地回答:“捐!救人不能只救一半啊!”于是,第二天,历经4个半小时,赵一阳又捐献干细胞180毫升。

赵一阳相信,自己救过的男孩一定在某个角落快乐成长。“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点亮那些需要帮助的心灵灯火。”

断臂少年的第一根雪人雪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护理团总支书记、急诊科护师李飒

宣讲过程中,李飒用3张照片分享了一位护士与断臂少年的故事。第一张照片中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急诊科护士曲海望,给她擦眼泪的是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的白乐潇。伴随着李飒的分享,时间回到了2023年5月8日。当天,曲海望随北京医疗队赴四川省汶川县中医医院义诊。义诊结束后,一个小伙子找到了曲海望,只见他左袖空荡荡飘在身侧,右手捧着一束鲜花。她的思绪被拉回到15年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7.8级地震,曲海望作为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奔赴四川。

曲海望第一次见到白乐潇时,他左臂血肉模糊。地震发生后白乐潇被埋在地下,左臂压在水泥板下,几天后白乐潇自己从废墟里爬出来,被发现后转运到成都救治。当时,白乐潇还是个初一学生。转运的路上,飞沙走石,余震不断,但白乐潇始终乐观坚强,曲海望还给了白乐潇一根雪人雪糕,那是他第一次吃到雪人雪糕。

李飒又展示了两张照片,上图是15年前,白乐潇在广元前往成都的转运救护车上吃着曲海望给他的雪糕;下图是15年后,曲海望手捧着白乐潇送来的鲜花,两个人久别重逢。

“请允许我以一名护士的名义,向生命致敬!”李飒眼中满含热泪。

中国正畸从跟跑到领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正畸科主治医师马雁崧

从隐形矫治器到人工智能辅助正畸诊疗系统,中国正畸一步一步走到了世界前列。作为正畸医生,宣讲中,马雁崧带来了“中国正畸”的故事。

在我国,错合畸形发病率高达70%,它不仅影响颜面美观,还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甚至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但在20世纪,因缺乏专业医生和高效的矫治工具,国内孩子能接受正畸治疗的机会非常少。我国口腔正畸学先驱、北京口腔医院前院长王邦康教授发现了国外有关镍钛记忆合金丝的研究。于是,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搞研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国产镍钛丝,并由此建立了系统化的T-N矫治技术,10年完成了3万例正畸治疗。

马雁崧说,瞄准当代口腔正畸发展的新方向,2000年,他的导师白玉兴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仅仅3年时间,国产隐形矫治技术迅速成型并投入临床。

2019年,他们又研发人工智能辅助正畸诊疗系统,通过智能诊断决策,提供治疗建议,为广大基层医生和患者提供帮助。如今,他们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软件在全国正畸医生中广泛使用,自主研发的正畸算法模型在国际AI比赛中屡获佳绩,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相继发表,中国正畸已走在人工智能的最前沿。

让家乡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肝病中心肝病一科副主任医师丁蕊

“2024年春节假期,我踏上了去往江苏徐州的列车,我的家乡离徐州只有几十公里。而这次与以往探亲不同,是肩负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大使命。”宣讲过程中,丁蕊满是自豪。

老马是丁蕊诊疗过程中遇见的一位慢性乙肝患者,由于肝衰竭,黄疸愈发严重、腹水量越来越大,老马整个人就像个大肚子的“黄金人”,在当地医院被判“死刑”。虽然入院后积极治疗,但老马的病情并不稳定。那时,丁蕊时刻掌控老马的身体状况,连他每天排便次数和性状都一清二楚。经过77天的住院治疗,他的肝功能指标终于好转,病情稳定出院了。

乙肝有家族聚集倾向,丁蕊特地问了老马,得知他的小儿子小马也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今年32岁,无任何不适,与10多年前的老马如出一辙,但当年的老马正是因未及时治疗而病情恶化。在丁蕊的帮助下,小马及早接受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在徐州,丁蕊发现很多患者存疑,没有不舒服为什么要吃药?“作为一名肝病医生,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治病,也要纠正他们的观念。”

于是,丁蕊带领当地同行学习最新的防治理念,磨破嘴皮子,也一定要让老乡坚持吃药,并在微信上,反复远程提醒患者……她想让更多“小马”不再重复父辈的悲剧。

智慧急救让生命更长久

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

调度员姜宇婷

近年来,北京急救中心积极推进智慧急救应用,救护车5G平台、短信精准定位以及视频医学指导功能,让120调度员更快获得患者定位,还可通过视频看到患者情况,高效地帮助患者。姜宇婷分享了自己用智慧救援开展调度救人的故事。

一次,她接到一通呼救,对方是一名出租车上的乘客,司机突然发晕、无法说话,但乘客又说不清具体位置。姜宇婷马上给乘客发了定位短信,并指导对方点开短信链接,据此获得患者准确位置。随后她立即调度,救护车不到7分钟就到达现场,为患者救治争取了时间。

借助智慧救援系统,姜宇婷还会根据需要对呼救者进行医学指导,教他们在救护车到达前开展自救互救。

一天傍晚,姜宇婷接到一位家属说老人喘憋难受的求救电话。姜宇婷给家属手机发送短信,并指导家属点开短信里的链接、连通远程视频。通过视频,姜宇婷发现患者没有呼吸和意识,当即指导家属采取心肺复苏。姜宇婷能看到家属的抢救动作是否标准,并及时进行纠正。幸运的是,患者在呼吸心跳骤停的1分22秒后便开始心肺复苏,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5分钟后,便恢复了自主心跳。

姜宇婷说:“120调度指挥是我作为急救人毕生追求的事业。我会牢记职责使命,通过智慧急救,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牵手”保定往返35万余公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常晓峰

早上7时11分,经停北京西站的G485次列车是常晓峰最熟悉的班次。每周一,他都会准时坐上这趟列车前往保定,开启一周至少四天往返两地的“双城”生活。

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牵手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成为首家推行跨省托管的公立医院。从此,北京儿童医院的400多位专家开启了北京、保定“双城记”。2018年,肿瘤外科率先在保定成立病区,常晓峰被任命为常驻保定病区的副主任,协助科主任王焕民教授做好病区建设。

刚到保定时,常晓峰的手机经常24小时都在响,“常主任,这个病情要怎么交代?”“常主任,这个手术您快来看看!”有时,他已经踏上了返京的高铁,一个电话又折返回来。保定同事们开玩笑说:“常主任成了‘常在’!”查房讲课、疑难病例讨论、带教手术,通过“传、帮、带”三步走计划,他不断帮助保定病区的医生成长。

如今,保定病区和北京病区的手术难度和数量已基本相当。托管9年来,保定医院也从二级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

“6年了,1200天,往返35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有人问,这样奔波值得吗?当看见患儿笑着走出病房,看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徐徐打开,‘牵手’保定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常晓峰的回答很坚定。

一米光感照亮人生

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师刘娇

宣讲时,刘娇是被妈妈扶着上台的。因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她的双眼视力只有0.01,一米之内的人,她只能模糊地看到轮廓。小时候,记忆里最多的就是父母带她四处求医。于是,她打小就想当医生。

要实现理想就必须上学。然而,视力问题给她的求学造成了极大困难。看不到板书,她就利用课间10分钟凑上前去抄;看不清楚教材,她就利用助视器去读。妈妈还帮她抄笔记、抄卷子,把卷子上的字放大了抄。每天,她的妈妈都陪她一起上下学,坚持了12年。

后来,刘娇顺利考取北京联合大学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她的求学路上依然充满挑战。例如,人体有360多个穴位,别说是视力不好的刘娇,就算视力正常的人,一不注意也会扎错。为了找准穴位,她苦练技能,甚至拿自己实验,身上扎得到处是针眼。

硕士毕业后,她来到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成为一名中医推拿医师,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

如今,国家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创造了无限可能。“这让我们视障者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让这个社会看到了我们的努力和能力。我将继续书写自己的光明人生。”

落坡岭救援24小时

北京同仁医院门头沟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浩

2023年7月30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从内蒙古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被迫滞留门头沟落坡岭站。8月1日下午,陈浩同其他9位同事组成首批医疗救援先锋队跟随北京特勤消防前往救援。

当晚19时,救援队从三家店火车站出发。大家淋着小雨,坐在露天小火车上前往门头沟斜河涧村。19时45分,前方铁路断轨,医疗队不得不在夜幕中徒步15公里前往。

第二天0时5分,医疗队终于到达落坡岭。5个小时跋涉,他们早已疲惫不堪,但看到深夜中还在等待救援的旅客,大家即刻开始了医疗救助。11时10分,基站恢复通信。当天下午,在大台街道和门头沟区卫健委的帮助下,医疗队顺利将两名特殊患者转运了出去。

在救援过程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大叔从上衣口袋中拿出一个李子,说:“陈大夫,你吃。”

“你们都没有吃的,我不能要。”陈浩下意识回绝,但又发现对方竟认得自己。“我姓安,6年前突发心梗,是您放支架救的我!”瞬间,一股暖流涌上了陈浩的心头。

陈浩说:“我从没想过,自己能成为洪灾医疗救援队的一员。我从没想过,我和曾经的患者会在这样极端环境下相遇。我更没想过,他会在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送来珍贵的李子。我只知道,那颗李子特别甜!”

芳香疗愈艾滋病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王媛

在宣讲中,王媛用生动的患者故事,讲述了用芳香疗愈艾滋病患者的先进理念。在透析室,有个名叫小亮的男孩,上大学时因交友不慎患上艾滋病,后来又因乱服药而肾衰竭。透析过程中,他始终蜷缩在棉被下,从不与医生多言,这让医生们一筹莫展。

有一天,小亮竟主动开口了。当时,王媛在病房点燃了香薰,小亮盯着薄雾许久,淡淡地问道:“这是什么味道?”“这是香薰,我们正在开展芳香疗愈,利用植物的天然香气,配合舒缓的音乐和温柔抚触来疗愈身心。”王媛向小亮发出了邀请,小亮答应了。

后来小亮每次透析,医生都会点燃香薰。有一次,小亮喃喃地说:“这个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那棵桂花树。我和爸妈经常在树下乘凉。”他哽咽道:“可自从得病后就再也没回过家,我不知道怎么面对爸妈!”

“你今天能把压在心底的话说出来,我真替你高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他们也会原谅你的!”小亮怔怔地看着王媛,点了点头。

一次次疗愈中,小亮慢慢打开了心扉,与自己和解。半年后,王媛在爱心家园的活动中见到了小亮,他已经是志愿团队里一名芳香治疗师,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和他一样患病的朋友,抚慰一颗颗冰冷的心。

脊柱患者的康复之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脊柱一科副主任医师种涛

从业20多年来,种涛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独创了一套特色针法,“取穴少,见效快,还不易复发”,被患者称作“种三针”“神针”,每年针灸治疗患者约4000人次。这些年,种涛收到过许多感谢信。其中,有一位周先生在信中这样写道:“种博士,您的医术医德赢得了我们全家的信任,感恩生命中遇到您!”种涛分享了这位周先生的故事。

2020年9月,周先生用轮椅推着她的母亲前来求助,他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10多年了,几周前急性发作,多家医院建议手术,可母亲70多岁高龄,不敢轻易冒险。种涛详细查看病情后,安排她住院,并根据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为他母亲选穴治疗,两周后,周先生的母亲已经可以行走自如了。

几个月后,因自己的颈椎病复发,周先生又找到了种涛。结合他的病情,种涛决定为他保守治疗,从调理气血入手,每次有针对性地选用特定穴位进行治疗。经过20多次精心治疗,周先生的肢体麻木真的消失了,至今没复发。

种涛的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曾有80余位患者联名向市卫健委写了一封表扬信,信中说:“种大夫是个医技和医德都值得信赖的好大夫,医院再大再有名气,不如有个好医生。”

“这让我更加坚信,若视人病为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种涛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