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作者授权,“秦安战略”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刚开始做国际形势分析的时候,很狂,觉得自己先后预测对了几件大事情,好像就很牛X一样。
我非常注重搜集最新的资讯,全方位的动态,交叉对比一些专家的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自我感觉良好。
然后有位学历史的长辈告诉我,历史感、整体感是更本质的东西,当下不是不重要,而是当你拉长一个时间维度看问题的时候,时下即便被验证是正确的判断可能往往谬误至极。
但有时误判的懊悔,却又是未来胜利的起点。
就比如这张经典图片: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30分,苏联西部边境突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德国400万大军兵分三路突袭苏联,希特勒酝酿已久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式启动。10分钟后,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此时的斯大林还在睡梦中。据朱可夫回忆,当他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一行急匆匆赶到克里姆林宫时,他们看到斯大林脸色苍白,颓然地坐在椅子上,手里握着装满了烟草的烟斗,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没有人知道当时他在想什么。显然,最高统帅被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注重延伸对历史、文化、宗教、民族、资本等更深层次逻辑的研究。
因为这个世界很复杂,每一个国家都很复杂,每一个看似清晰决策的背后,其实是无数股力量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
搞清楚这些力量发展和变化的本身,与研判当下热点结果同样重要。
就像从俄乌战争一开始,所有的媒体都在说美国“赢麻了”,可是,如果有基本的历史观就知道,力的作用从来都是相互的,这世界从来就没有谁是一定“赢麻了”,福祸就像阴阳一样相互变化。
美国看似赚到了很多钱,没有军人受伤,但是相比起美元霸权裂隙的扩大。
俄罗斯看似打得很拉胯,但是它对北约的战斗经验却在不断丰富,而且国内军工企业也被激活,连带牵动了中东局势。
日本的珍珠港偷袭打得很漂亮,重创美国海军,但却激发起美国的战争潜力,最终换来的是自己吃蘑菇。
其实,国际局势同时也是哲学问题,只有用发展和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方能避免“毕其功于一役”或者过于在乎一城一池的战略错误。
从中东当前的局势看,虽然目前第一波换血各有得失,但却为未来的混乱打开了地狱之门。
美国一边向世界传递“伊朗表示报复结束”,一边在说“以色列不寻求升级战争”,这正暴露出他的底牌和弱点。
据美媒报道,伊朗在报复之前曾通报土耳其相关打击计划,其实告知美国“自己会有限报复”,美国表示接受,但也告诉伊朗,美国及盟国会帮助以色列防御,伊朗也接受。
所以,这一次的暂时平息,不过只是因为拜登要选举,如果不选举,会怎样?
所以,根本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因为受到威胁越来越大,因此伊朗必须寻求拥核,所以主观上俄伊朝的走进,是符合伊朗利益的。
但如果伊朗拥核,以色列便从此永无宁日,因此,以色列一定要抓住突破的最后阶段,要么瓦解伊朗政权,要么对伊进行彻底打击,否则真主党、哈马斯、胡赛的问题都得不到根治。
也就是说,现在只是中场休息,
未来某个时刻,中东问题必爆。
而且,牵连中东局势的俄乌战争并没有结束,所以联动是必然。
一时的输赢,只是大家讨论的输赢,我们真正要看的是,
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在特定地域的人口、经济、军事、政治等综合影响力的变化。
比如以色列对外说:“99%的无人机和导弹都被拦截了,没有对本土造成任何实质性影响”,这是宣传效果,它不会说真实的情况,也不会说一些其它的影响。
比如,有几枚号称是“超高音速导弹”并没有被拦截到,产生了爆炸,这可能意味着伊朗具备有直接突防的武器,也是可以打击以色列核设施的。
比如,拦截的成本是多少,是否可持续。
据以色列前国防军总参谋长财务顾问里姆·阿米诺奇估算,为应对伊朗的导弹攻击,以色列在紧急防御行动中一夜之间耗资高达40亿至50亿谢克尔(约合人民币78亿至97亿元)。阿米诺奇透露,发射一枚用于拦截弹道导弹的“箭式”导弹,需要耗费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33万元)。而用于拦截中程导弹的“大卫投石器”防御系统导弹,每枚的成本也达到了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24万元)。这一巨额开支与伊朗发动袭击所花费的相对较低的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伊朗的花费还不到以色列拦截袭击所需费用的10%。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导弹防御项目研究员沙恩·谢赫表示,伊朗发射一架国产单向攻击无人机的成本估计最多为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万元),而较大的Shahed-136无人机价值约为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万元)。有报道称,伊朗发射一枚弹道导弹的成本一般在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2万元)及以上。美国估计伊朗拥有约3000枚弹道导弹,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导弹武库之一。
谈及以色列的国防预算,阿米诺奇提到去年分配给以色列国防军的预算约为600亿谢克尔(约合人民币1164亿元)。这意味着,一旦为了应对伊朗的大规模空袭而运营防空网,一个晚上就可能消耗掉以色列年度国防预算的7.5%左右。阿米诺奇进一步指出,如果年度国防预算不能翻倍,一旦与伊朗对峙,以色列将难以维持足够的防御能力。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伊朗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反击,而且是打到了以色列境内。
此前,以色列曾多次在伊朗本土刺杀官员和科学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20年,以色列在伊朗领土上杀死了伊朗顶级核科学家莫赫森·法赫里扎德。
也包括其他刺杀,伊朗统统没有回应。
而此次哈马斯“血祭”自己来破坏美国的中东布局,让沙特和以色列和解被搁置,如果伊朗没有办法做出回应,则抵抗之弧的信念将被动摇。
所以这些才是伊朗此次“必须报复”的底层逻辑。
伊朗问题分析人士阿里·瓦伊兹表示,伊朗这次决定做出回应,部分原因是伊朗社会中的一些群体对伊朗此前的被动感到愤怒。“过去10天里,我看到这个政权自下而上的压力之大,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研究机构国际危机组织的分析师瓦伊兹说。瓦伊兹还说,伊朗还需要向真主党等代理人表明,伊朗可以捍卫自己。“伊朗在大马士革的外交设施遭到如此公然的袭击,如果还表现出不敢报复,这将对该国的关系,以及它在地区伙伴眼中的信誉造成极大损害,”他说。
但报复之后怎么走,可能以伊都在收敛和各自庆祝,还没想好,其实,地狱之门已经打开了。
因为以色列以后随时敢轰炸伊朗,伊朗也同样敢这样做。
即便是上层不愿意爆发战争,但民众的愤怒和民粹的裹挟也会深刻影响政府决策,这与中日的情况十分相似。
所以,所谓的输赢,到了最后,可能就是一片被辐射的瓦砾。
放到我们身上,比如现在的中菲关系就非常危险,但我们一直比较克制,并没有给小马科斯政府足够的压力,让他还抱有侥幸和幻想。
但其实目前菲律宾民间力量并未完全调动起来反抗小马科斯,我们可能认为这样“干涉了别人内政”。
而他这种幻想可能给我们造成的代价,是美军实实在在在菲律宾军事基地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和弹药。
我们对于中日、中菲、中韩需要有分别的策略。
因为我们现在最大的目标,是避免美国在这一地域引发战争,所以,只要能避免战争,什么手段都要用,哪怕是颠覆反对政权的事情。
赢和输的概念,只是小孩子的认知。
我们需要不断朝着一个大目标的战略性阶段性目标持续努力,而不是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有些看上去输了可以麻痹敌人的,可以输。
日本就很擅长干这种事。
而有的东西,付出代价也要去尝试,这是为了最后的赢做准备。
而人心的争夺,已经不再是以国别为界限,而是具体到一个个人,一种种观念,他们犬牙交错,很难再用大片的炮火覆盖。
我们的媒体,不能再用流量做KPI考核了,标题就是“突发XXX”,话说一半,否则,类似“作业本丢法国”这种段子不会只在民间,它是一种投射,只会越来越多,是禁不住管不完的。
一个追求流量的社会,很难抑制民粹,而民粹又可能反噬影响国家决策,佩洛西来的时候就是个教训。
我也知道说这些话没什么大用,但是,说一说,总会有人有些启发。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剧烈动荡的世界,每一个突发事件就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检验,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它本不应该如此摇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智慧,我们对于战争、世界、福祸的理解是深奥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清形势并借力,把不好的形势转化为对我有利的局面,不断分化和解构,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这恰恰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