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相关情况。其中,关于“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说法在网上引发热议。专家和社会各界评论普遍支持这一政策,认为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一些评论对当下教育“揠苗助长”的状况不满,少部分网友则将枪口对准“过于焦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鸡娃父母,对家长口诛笔伐;同时,也有很多评论表示“家长是不得已而为之”,更有部分家长直接回怼“一看你就是没养孩子的”、“不要拿几十、十几年前的状况和现在比”等等。

超前学习现状如何?为何屡禁不止?面对网民一边倒的指责,部分家长为何深感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新华社

01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进行了一项“中小学超前教育的调查”研究,该校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调查结果发现,65%左右的学生参加过超前教育,40%受调查的老师表明班中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学生占大多数。

今年年初,中国K12国际教育媒体“外滩教育”在自家社区里发起了一个关于“提前学”的小范围调查,在收到的210余份有效回复和建议中,53.2%的家长赞成提前学,38.3%的家长持“中立”态度,仅有8.5%的家长明确反对意见。因此,“外滩教育”得出初步结论:我们的小调查发现9成家长不反对“提前学”。

这两个结论自然不够准确,样本量太少太集中,且后者K12教育的家长们本属于卷王群体中的“先行者”。但不管家长群体支持还是反对,超前学习在近年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个别地区甚至成为教育主流。

学龄前阶段,超前学习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小学化”。近些年,许多民办幼儿园专门开设有幼小衔接班。很多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孩子会进入衔接班,衔接班课堂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基本针对“小学”而设计:对接小学的作息时间、提前学习小学低段课程,有的班级甚至还有家庭作业。同时,一些保育机构打着“素养教育”的旗号,却利用暑假短短2个月,突击式、快节奏、大容量的填鸭式教育,让孩子提前掌握部分小学教材的内容。

不仅“幼儿园小学化”,“超前学习”也普遍存在于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在很多地区,英语“提前学”已成当下幼儿园和小学主流,优先级甚至高于数学和语文。

一些家长在孩子较小时便会投入大把时间金钱,有意识地为孩子“启蒙”;进入小学阶段,很多孩子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小四门”一个不落,编程和体育也是很多家长关注的“赛道”;初中面临中考压力,一些名言也在师生家长中盛行——“初一学完初中三年,便比别人多了一年复习时间”和“提前理解高中知识,对初中同学进行‘降维打击’”等等。

尽管“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外培训机构数量明显减少,但超前学习的情况仍然存在。

更离谱的是,近些年,“抢跑”风气竟刮到了婴幼儿群体身上。尽管国家屡屡对相关企业或机构重拳出击,但市面上仍然充斥着各种巧立名目的婴儿大脑发育机构、幼儿早教机构。

所谓“婴幼儿时期全脑开发”、“IQEQAQ培养”、“5岁过KET卓越(剑桥英语考试140~150分)”等高价课程或广告在市面上颇受欢迎。不少家长反映,自己所在城市中濒临倒闭的超商综合体,在多个品牌多家店铺折戟沉沙之后,靠着几个婴幼儿早教机构或教培机构便起死回生。

当我情不自禁感慨“孩子太累了”时,家长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超前学习的苦”和“掉队的苦”,总得吃一个。

02

与上面支持超前学习,吃着“提前学的苦”的家庭不同,一些家庭似乎吃着“掉队的苦”。

“没有生养孩子以前,我对超前学习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是嗤之以鼻的。”一名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告诉我,“但我很快后悔了!开学没多久,老师让班上学过幼小衔接的孩子举手,48个学生只有9个没学过!”后来,她越说越激动,忍不住哭了出来。因为她的孩子恰好是9个之一,而为了跟上班级快节奏的教学进度,她和丈夫不得不在下班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为孩子补上当天的教学内容。

同这位西南二线城市的妈妈一样,一些此前反对“超前学习”的家长在入学后也感到后悔。“孩子一入学就是班上倒数,他老觉得大家都知道的他不知道,怀疑自己笨。我也担心他会因此丧失自信甚至摆烂。每天辅导作业更是鸡飞狗跳,影响亲子关系:提前学的孩子可以自己做了,他连字都不认识,我还得给他一道道地读题。真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而和一入学便发现所谓“掉队”的家长不同,“双减”政策严格执行的地区和学校,不少家长到了“三年级分水岭”才惊呼“上了双减的当”。“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没有中期和期末考试。三年级书面作业质和量却陡然升高,考试更是家常便饭。”不少三年级的家长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新华社

如此看来,“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入学后的表现有所期盼,另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压力的传导。并非幼儿园想提前教学,也并非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抢跑。关键在于在“超前学习”越发常态的当下,很多小学默认新生已掌握基础知识,故而拔高了入门教育的坡度,这便倒逼着家长不得不让孩子提前学习。教育机构迎合的正是家长需求,所以市面上各种幼小衔接和教学机构才会屡禁不止。

尽管身处漩涡之中,仍有少部分坚决反对“超前学习”的家长。他们旗帜鲜明、一些反问更是直击人心:既然大纲合理,那为什么要提前学?学习是关注知识和考试,还是保持学习热情、摸索进步的过程?有的知识是到了某个年龄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破坏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逼着大部分普娃追着学有余力的天才跑,合适吗?

这些家长中,一些有能力为孩子未来兜底,一些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相信孩子未来有掌控自己的力量”。更多的已经接受了孩子的普通平庸,极个别甚至坦言孩子患有不适合参与应试教育的疾病。同时,对于他们来说,承认天才的存在和别人孩子更优秀也并不困难。

实际上,他们极其反对的是大环境将极端个例放大和宣传,以此不断拔高学习难度和选拔门槛,反对的是将正常教学进度越拉越快,迫使越来越多“佛系家庭”被强行卷入。

“学还没去上,老师让家长在假期内把下学期教材全部教完!”沿海地区,一名高年级家长愤怒地咆哮。“那要他们老师干嘛啊?能不能把寒暑假还给孩子!”

例如老师要求“寒暑假自学下学期教材”以便“开学跳过基础,专攻综合拔高”。不愿意超前学习的家长想让孩子休息或者享受暑假,但这些家长“清醒育儿”的代价是孩子在学校“痛苦育分”,这种矛盾下,家长也不知道“能坚定到何时”或“未来孩子会不会恨自己”。

而除了坚定表态“支持”和“反对”外,不少家长在孩子提前学习规划上,左顾右盼举棋不定:没娃的时候,和网友一样坚决反对超前学习,现在真有娃了,各阶段都不知到底该怎么办。

正因如此,当此次《学前教育法》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内容冲上热搜后,在大众发对的声音中,很多家长依旧坚持“小学化的幼儿园”并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现象。

03

超前教育的弊端,早有无数专家做过大量研究:早学早教的孩子,可能在前期比其他孩子有优势,但优势会慢慢消失,而优势消失后强大的落差会使部分孩子一蹶不振,甚至厌学退学。

近年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激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习带来的压力。今年9月底,陕西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批示要求,调研组深入30多个省级单位、7所高校、10个市、61个县(区),并对陕西省10个样本县区小学五年级至高三的26.36万名学生、9.73万名家长、6951名教师进行了全面调研,有效样本高达140295份。

报告显示,3.01%—16.71%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相较从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学业焦虑及抑郁情绪突出。“学习压力”检出率最高,其中高中生的各项心理健康风险特征均高于其他学段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检出率30.34%,重度9.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年级青少年学习压力

即使一路抢跑冲进了大学,很多年轻人在经历过“地狱式”冲刺后,面对渴望已久的自由及人性化的大学学习生活时,更多的人反倒是变成“度假状态”或“反叛状态”甚至两者结合——对未来人生感到迷茫的同时,各种压抑已久的欲望和诉求极度膨胀。观察这些大学生的情况后不难发现,过早对孩子进行功利性教育、超前教育,可能是造成学生“空心病”行为的缘由之一。

此外,过早地投入高强度的知识学习,或许可以让孩子获得分数上的优秀,却让他们失去了感受外部世界的机会,失去和父母相伴、和小伙伴玩耍打闹的快乐,也失去在生活中不断试错寻找自我成长的机会。

都知道超前教育危害大,也知道超前教育不适合大部分学生,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甚至学生本身都愿意去“赌一把”呢?因为超前教育带来的短期利益太直观了,而长期弊端被考试和选拔制度暂时掩盖了。

“学校教的是A,考试考得是ABCDEF......这不是逼着我们家长靠外面吗?”一名低年级小学家长抱怨。

“只有小学提前把初中英语和语文先学完,才有时间去处理数学物理这些硬骨头。”另一名家长这样鼓励高年级的孩子。

超前学习固然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很多地区的选拔和升学制度也决定了超前学习的孩子更容易胜出。“好点的学校都在悄咪咪择优录取,在重庆,如果小学阶段不学奥数,初中基本没戏。”看看初中是如何暗中掐尖的?再看看目前各学校备战中考和高考的情况——前期教学进度飞快,初三和高三基本只用于复习了。在这种环境下,超前学虽苦,但获得的优势是突出的。

所以不是超前学习没有显著危害,而是危害会逐渐积累,一时难以觉察。当量变引起质变时,很多父母才想起自己生养孩子的“初心”——我只求他/她健康快乐。

04

其实,为了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家长群体的焦虑,社会自上而下一直在尝试做出改变。

例如今年秋季开学,全国小学和初中就启用了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统编教材等。在语文教材修订中,注重加强幼小衔接,调整了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以降低教材难度。其中,语文新教材延长了拼音学习的时间,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但矛盾的是,小学语文新教材减缓起始阶段学习坡度的同时,英语初中教材却“火箭冲天”般难度飙升,这种分裂的情况更使得家长和一线老师群体茫然无措。

目前难解的问题是,家长和学生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要面对教育分流的硬指标。而职业教育目前仍被社会大众称为“兜底教育”,是“低端”、“不体面”、“没有发展前景”的。因为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学校按照升学率开展教育教学,将成绩差的学生边缘化,而这些学生成为了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在大众认知里,“兜底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就意味着“让学生有学上,有地方集中管理,不要成为社会街溜子而已”。

这便是很多家长卷生卷死也要挤中考独木桥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多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是担心孩子在最不懂事的青春期进入所谓职高“大染缸”,担心孩子失去上升的空间甚至学坏堕落。同时,社会对职高的普遍认知也极大程度挫伤职高老师、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进而更出现学生自暴自弃、不愿意学的情况,又造成“刻板印象”和“现实面貌”的相互印证。

或许,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均与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不够优质有关。如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互相成就相得益彰,技能人才与学术人才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地位体面方面差异不过大,还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因孩子“被分层”的焦虑,而从幼儿时期便开始抢跑吗?

为了不让幼儿被过早卷入功利性教育,《学前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支持学前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学习,促进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安全和劳动意识,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朋友玩赛跑游戏。资料图:新华社

在具体措施方面,该法律既禁止孩子在不合适的年龄恶补各种学科知识,也没有因噎废食什么都不让学,而是因时施教,安排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过渡活动。例如鼓励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公益性教育服务、免费开放;鼓励支持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特殊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等。

因此,各地教育部门在落实法律及其精神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一刀切”砍去“幼小衔接”,而是促进整个教育生态同步改变。否则就会矫枉过正,导致抓得越严格,冰山之下越会暗流涌动,卷入越来越多本不想加入其中的家庭和无力承担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