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做阅读榜单?为什么是诗歌?为什么做书店?为什么要阅读基尼亚尔?为什么要回归古典?为什么要行动……
我们向自己提了这些问题,虽然我们心中早有答案:
为了和书在一起,也是为了和每一个“我”相聚在一起。
39位嘉宾即将因“书”相聚在成都·高新文化中心(此地CyPARK),开启12场关于书、关于书店的对话与漫谈。期待我们心中已知的、不曾磨灭的阅读之光,在11.15-11.17一起汇聚,更亮。
后浪电影出品的《绿眼睛》也受邀参加,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于11月17日晚上19:30前往成都高新区图书馆参与“杜拉斯:摄影机与笔”沙龙活动,与译者陆一琛老师和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创始人杨婧老师畅聊那些有关杜拉斯的电影、文学、政治与私人记忆。
2024独立书店阅读节·成都站
时间
11/15-11/17
书市现场:10:00-20:00
分享会:12:00-21:00
地点
成都·高新文化中心(此地CyPARK)
添加阅读节小助手
一起探索「书店再生长」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
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
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
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
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绿眼睛:杜拉斯与电影》杜拉斯
“为了接近您,为了使我们更靠近整个世界,更靠近彼此共同的绝望,我需要向您讲述这一切。”1979年7月3日,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一封信中写下这些深情款款的字句,而收信人却只是一位与杜拉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这封从未寄出但令杜拉斯重拾写作的信,后来成为了她的电影短片《奥蕾莉娅·斯坦纳》灵感来源,并最终被收录于《电影手册》的杜拉斯特刊——《绿眼睛》,让这份“炽烈的爱”超越“绝望”抵达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绿眼睛》不仅是杜拉斯电影创作的私人文学史,更是一位眼眸清澈而透明的少女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记录。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本书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当代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文字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各年龄段的杜拉斯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战争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犹太喻象、俄罗斯套娃般的层叠女性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宇宙,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阅读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商业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现代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游戏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写作,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11月17日(周日),我们邀请《绿眼睛》中文译本译者陆一琛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创始人杨婧,共同走入杜拉斯的文学与电影世界,探寻创作与生活背后的心灵历程。
嘉宾简介
陆一琛
北京大学、巴黎索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苏州大学法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国现当代文学与视觉艺术。曾在《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绿眼睛》译者,另译有《相片之用》《不确定宣言》《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等。
杨婧
山一创始人兼CEO、出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2017年创办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截至目前为中国首个且唯一的官方国际女性电影节);
担任多部女导演或女性电影出品人,如影片《在你身边》《普通夜晚》《口腔溃疡》《飞蚊症》等。
燊燊
成都来树下书酒馆店主
相关出版物
《绿眼睛 : 杜拉斯与电影》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品牌:后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