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伟 张建虎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一场跨越千里的健康帮扶行动正在上演,天津河东区的年轻医疗干部们如同希望的火种,播撒到甘肃宁县这片土地上,他们在“墩苗”中历练,在奉献中成长,为宁县的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18年津、甘建立医疗卫生东西部协作机制以来,河东区对宁县展开了长达6年的对口帮扶。这一行动不仅是医疗资源的输送,更是爱的传递和人才的培育。2020年宁县脱贫,帮扶工作依旧持续推进,尤其是在年轻干部“墩苗”实践行动中,20余名来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轻干部,带着技术、觉悟和过硬的作风奔赴宁县,开启了他们意义非凡的健康帮扶之旅。

2024年,为响应《关于做好2024年援甘柔性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河东区卫健系统基层单位的年轻干部们积极报名,最终3名200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踏上了前往宁县的征程。

在宁县中医院骨科病房工作的王会增刚,是医疗队中唯一的男护士。“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因为以前没怎么接触过骨科业务,而且病房护士紧缺。”王会增刚回忆道,“但我知道我必须尽快适应,我跟着老师学,一有空就查视频、翻书籍,就想尽快熟悉学科知识。”方言曾是他工作的一大障碍,听不懂患者的话,护理操作都得和老师协同进行,但他没有气馁。“我性格比较开朗,就主动和患者多接触,慢慢地我就攻克了方言这一问题。现在我能独立开展工作,还能为患者做围手术期指导,进行中药贴敷、拔罐、隔物灸这些特色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们相处得也特别好,我觉得自己在这里真正找到了自我价值。”

贺缨翔1999年出生,在宁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部工作。“每天上班就像在和死神赛跑,监护仪器不断报警,我得在病床间不停地穿梭。”贺缨翔说道,“但我知道,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关乎患者的生命。”每天交班后巡视病房,他都会询问病人情况,帮咳痰不畅的患者拍背排痰,指导他们有效咳嗽,耐心宣教疾病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贺缨翔做得一丝不苟。“我在‘嘀嘀嘀’的监护声中快速成长,沟通能力和护理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也明白了坚守和奉献的意义。”

2000年出生的苏珊是援派医疗队里年纪最小的成员。“刚来甘肃的时候,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工作压力让我双脚浮肿,但只要走进神经外科住院部,我就像充满电一样。”苏珊笑着说,“那里昏迷病人多、置管护理多、基础护理多,但我知道这些患者需要我。”她熟练地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静脉采血等护理工作,每天忙于大量的翻身、吸痰、口腔护理及留置尿管的护理工作。“虽然我年纪小,但我知道自己的使命,我要用自己的力量为这里的患者减轻痛苦,为宁县的医疗事业出一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轻的医疗干部们,在援派过程中扛起了守护患者生命的重任。他们远离家乡,在宁县扎实“墩苗”,锤炼了修养,涵养了为民情怀,提升了专业水平。他们的故事,是东西部协作健康帮扶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轻干部沉得住心智,带着使命扎根宁县。他们耐得住清苦,把民生放在首位,带着感情融入当地医疗卫生工作,用专业知识为群众解除病痛,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他们扛得住重压,在艰苦环境中摔打历练,在解决矛盾中茁壮成长,展现出年轻一代的担当和风采。

他们是天津与宁县之间的健康使者,用青春和汗水,在宁县的土地上浇灌出希望之花。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宁县的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年轻干部的培养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持续为宁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感人篇章,也让津宁两地的情谊在医疗帮扶中更加深厚、绵长。

他们的事迹,将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更多年轻干部前行的道路,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伟大的健康帮扶事业中。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