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光

11月5日~6日,一场特殊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和中国一重两家单位同步举行。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次活动不是把企业的劳模工匠请到校园里来,而是组织学生来到工厂、车间,走到劳模工匠身边。

本次活动组织了由15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组成的研学团,通过进展馆、到车间、访劳模、学传统、看创新、听事迹等方式,让高校学子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对劳动光荣、劳模伟大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

劳动过程具象化了

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庆油田修井107队荣誉室内,研学团的支京阳同学面对油田工人修井用的48寸管钳,双手拿起来很是吃力。当得知这是修井工人日常使用的常规工具时,支京阳感慨“工人师傅的辛苦真不是我们能想象出来的”。

对于这些第一次到油田参观访问的同学来说,现场很多事实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11月6日,大庆地区的气温已经到了零下5摄氏度。同学们站在寒风中观察、记录着修井107队一线“油井医生”们的工作状况。

“这次到现场我才明白,能源安全是一线工人师傅一点一滴用扎实劳动汇集起来的。”周镁晗同学说。

走进中国一重的铸造厂,两层楼高的机械装备、比人还高的机械手臂、比胳膊还粗的铁链……这里的一切让同学们目不暇接。“以前我以为打铁就是叮叮咣咣地砸,来了这里才知道,打铁是用机器像揉面一样铸成各种形状。”宋佳慧同学说。

同样让他们感兴趣的还有车间锻工身上的“黄色牛仔服”,这件衣服使用特殊的帆布材料制成,能够抵御300摄氏度的高温。中国一重的锻工刘泽鑫告诉同学们,面对300摄氏度的钢水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听到“300摄氏度”这个数字的时候,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原来中国一重的那么多‘第一’是工人师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创造的。”

劳模精神形象化了

技工学校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行业教材主编——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的刘丽工作室内,一位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关键词。

“生产一线已经用上了这么先进的设备,太不可思议了。”在刘丽工作室内,看到一台3D打印机正在打印配件,肖瑶同学十分惊讶。但随后在会议室内,听到刘丽所做的劳模宣讲时,肖瑶明白了创新对于产业工人的意义,也更懂得眼前这位劳模阿姨为什么能够获得那么多奖章和证书。

在中国一重龙江重工轧电制造厂的青年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宏祺正在为同学们讲述自己获得的两项国家专利——“自制多功能卡座”“耐冲击外圆车刀”。让大家吃惊的是,王宏祺从中国一重技师学院毕业后,自学了CAD、数控、编程。没有老师的教导,没有数学、计算机基础,对于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来说困难重重。但王宏祺做到了,创新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经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50多个攻关课题。“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精神的传承。”李松韵同学感慨道,“学习,不停地学习,才能成为劳模工匠。”

思政引领生动化了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李翯老师是随队指导教师,李老师告诉记者,在出发前,他们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并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做足功课。

“让同学们去采访劳模工匠,本身就是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吴珩表示,这次走近劳模工匠活动,为同学们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课,帮助同学们树立了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同学们今后走进职场有重要意义。

“我们就是要通过搭建高校与企业联合、联动的桥梁纽带,在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宣传宣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重点企业生产一线,近距离感受劳模工匠的日常工作、成长经历和奉献精神,把‘劳模工匠进校园’这项工作做深做实。”黑龙江省总工会宣教文体部部长杜继鹏表示,“这次活动选择了两家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企业,都曾培养出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此次活动可以让同学们对‘三个精神’有更加真实、立体、深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