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长江】
对话嘉宾: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姚建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成新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总经理
郝淑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钟明AI蜀绣开创者
姚兰 苏绣90后青年传承人
这是一则关于苏绣起源的美丽传说:太伯、仲雍奔吴,随吴地风俗而纹身。一次,仲雍的孙女“女红”在缝衣时被针扎破了手,血流在衣服上形成了美丽的“花朵”。她于是参照当地纹身,做成了一件五彩缤纷的绣衣。在仲雍的号召下,吴人移风易俗,改用绣衣代替纹身,刺绣的活计也因此被称作“女红”。
从民风剽悍到文雅诗意,刺绣让亘古奔腾的长江由此波光潋滟。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湘绣、蜀绣均出现于长江流域。作为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之一,长江流域让刺绣艺术根深叶茂、多样竞辉,“锦绣”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切美好向往的代名词。长江文明与刺绣艺术的故事值得被更好地讲述。
万里长江,竞起“名门之绣”
长江文化观察团:中国四大名绣,为什么有三个出现在长江流域,这是偶然的巧合吗?
贺云翱:考古界普遍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诞生了最早的丝绸,刺绣的出现及发展和蚕丝业的勃兴息息相关。刺绣就是用彩色丝线在织品上用针绣出花纹图案。刺绣作为一种高级工艺,它更多时候也是以丝绸为载体,而长江流域正是世界蚕丝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这为刺绣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原料基础。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战国时代,长江流域的刺绣技艺已经成熟,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刺绣珍品,用锁绣法绣出了精致的龙凤纹样。湖南马王堆汉墓也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绣品,其中的“遣册”上介绍了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等不同的绣艺类型,说明刺绣艺术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细化、丰富和提升,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精湛绝伦的程度。
长江流域的刺绣艺术经2000多年的流传发展,跻身明清“四大名绣”之列并成为绝对主流。唯一的“例外”粤绣虽然地处岭南,但事实上也无法摆脱长江文明的影响。秦始皇时代开凿灵渠连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大大密切了这两个地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此后长江以南直到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协同发展的状态。在长江流域,从事刺绣的不只有汉民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白族等沿岸各少数民族结合地域特点创新和创造,形成了瑰丽独特的刺绣文化,不同民族共同加入了“锦绣中华”的历史合唱。
长江文化观察团:江南在刺绣发展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
贺云翱:刺绣起源于泰伯奔吴只是一个传说,但“锦绣江南”的称谓名副其实。明代,苏绣成为苏州地区普遍的群众性副业,“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清代,苏绣进入全盛时期,仅苏州就有一两百家绣庄,而且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吴县人沈寿创制的“仿真绣”,为中华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翻开了苏绣的崭新一页。
观照江南刺绣需要一种总体性的视野。一门手工艺能够创造艺术的高峰,必然需要汲取融汇,而非封闭保守。把锦和绣放到一起看会更加直观:“四大名锦”中也有三项在长江流域,即云锦、蜀锦、宋锦,其中南京云锦和苏州宋锦均来自今天的江苏。何以“锦绣江南”?这和当地蚕桑业种植业、养蚕业、丝织业及富庶的农业经济所提供的原料市场、消费市场有关,也离不开江南秀丽的风物和发达的书画、文学、园林建筑的滋养。有人认为“绣通于画”,“书画乃刺绣之母”,明中叶“吴门四家”对苏绣的滋养绝对不容小觑。
据《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统计,70%以上的中国画家诞生于长江流域。在手工艺领域,“瓷都”“陶都”也位于长江。这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这一定和长江文化的特点有关:开放包容、精益求精、创新超越、与时俱进。让我们致敬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绣娘们,是她们以其辛勤、细腻、敏锐、聪慧、韧性,将美好生活赋形为锦绣,为长江文明谱写了女性文化的灿烂篇章。
苏绣 邹英姿作品
长江文化观察团:万里长江,钟灵毓秀,苏绣、湘绣、蜀绣各自具有怎样的特色?
徐艺乙:苏绣、湘绣、蜀绣各美其美,蕴藏着各地的乡土风情和文化内涵。先说苏绣,其实不单是指苏州刺绣,而是江苏刺绣——江苏各地的绣品。江苏最早的刺绣是连云港出土的尹湾刺绣绣片。在古代,苏绣是皇室和贵族的专享,帝王龙袍上的九龙便是采用苏绣技艺绣制而成。《姑苏志》中首次以文字形式归纳了苏绣的艺术特色:“精、细、雅、洁,称苏州绣。”
1972年,马王堆汉墓首次发掘时出土的21件西汉绣品,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刺绣珍宝,让人一窥当时湘绣技艺之高超。与宫廷刺绣不同,湘绣非常接地气,其题材、工艺、色彩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尤以绣狮、虎名扬天下,借助鬅毛针法,把狮子、老虎的神威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汉代,蜀绣已誉满天下。汉朝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管理织绣生产。到了宋代,蜀绣鼎盛,有“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之誉。与苏绣的温婉秀美不同,蜀绣配色大胆,色彩浓烈,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一针一线,接引广阔天地
长江文化观察团:作为苏绣、湘绣、蜀绣的传承人,请谈谈目前这三大绣的传承发展情况。
姚建萍:我出生在苏绣世家,从小随母亲和表姐学习刺绣,直至今日,我依然手握绣针,苏绣已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更让人高兴的是,苏绣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我家乡镇湖一个仅有2万人口的小镇,苏绣从业者多达8000人,女性占比高达90%,年产值接近15亿,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随着时代变迁,苏绣需要在技法、内容上寻找新的语言,创作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质的作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的内心一直有着一种表达冲动,想用手中的绣针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2021年,我带领两百多名绣娘绣制了《锦绣长江》,这幅作品长18米、高4.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幅的丝织绣品。以往苏绣都是“单人单绷”,而完成这样一幅“鸿篇巨制”需要上百位绣娘参与,并协调用色和针法,确保整体风格统一。今天,苏绣不再是“小情小调”,它完全可以用大尺幅来表达宏大题材。
《初心盛放》姚建萍 作品
《廊桥》 姚建萍作品
《古韵今风》 姚建萍作品
成新湘:四大名绣中有“苏猫湘虎”一说,绣制老虎是湘绣一绝。湘绣的老虎毛纹刚健,毛发蓬松,生动逼真,其秘诀是采用了湘绣的核心技艺——鬅毛针。2003年,我有幸被鬅毛针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选中,成为其关门弟子,系统学习了鬅毛针法。以鬅毛针绣出来的老虎,毛发就像是从肉里面长出来一样。
《虎头》 成新湘作品
2018年3月,我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两会,踏入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那一刻,我一眼就看见了《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岳阳楼》《张家界》三幅巨幅湘绣作品,那是十多年前,我和同伴们一起合力完成的绣品,那一瞬间我热泪盈眶。2019年,我又带领团队成功复制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黄褐绢地“长寿绣”香枕。这件香枕采用古老的锁针绣工艺,刺绣部分面积仅45cm×10.5cm,包含一万余个单面锁形针迹。复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原物标本,任何一针失误都会导致整条针迹的返工重绣。经过30天的努力,我们完美复现了2000多年前汉代精湛的刺绣技艺。
《冰清玉洁》 成新湘作品
郝淑萍:我从13岁开始接触蜀绣,一绣就是66年。我不仅深耕蜀绣,还学习了苏绣,把苏绣的针法与技艺融入蜀绣之中。2001年,我从成都蜀绣厂退休后,开办了“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努力将蜀绣这一传统技艺推向市场。我创制了油画单面绣,一针一线地绣出油画的浓淡、明暗,对蜀绣技艺进行了一次创新。我还与学生们一起重新设计了许多图案,加上乱针绣的手法,创制了虎、猫、狗、熊猫双面异色异样绣,让蜀绣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去年,我们绣制了成都大运会引导牌。文字的绣制极具挑战性,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歪斜、变形,经反复试验,我们采用平运针、二三针、车拧针等刺绣手法,使得引导牌上的文字和图案呈现出立体效果。能让全世界领略到蜀绣的魅力,我的内心无比自豪。
刺绣+X,拥抱生活美学
长江文化观察团:如今,古老的刺绣艺术在文化自信、国潮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迎来更多机遇,其发展创新有哪些“前沿”动态?
钟明:曾有市场统计,四大名绣中,苏绣的市场份额高达85%,湘绣占10%,而蜀绣和粤绣加起来才占5%。因此,蜀绣的传承发展任重道远。这几年我们在蜀绣中创新运用AI技术,与两位蜀绣国家级非遗大师郝淑萍和孟德芝合作,根据买方提供的高像素图片瞬间生成各种艺术风格的纹样,选定后即可制作。AI的加入让蜀绣摆脱了传统题材的局限,契合了当代消费者的审美,也使消费者从艺术的接受者转变为蜀绣的参与者。
蜀绣AI作品
成新湘:湖南湘绣研究所是湘绣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我们有70多名刺绣技师,其中80、90后占到80%,他们是传承者,更是创新者。过去的10多年中,我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批年轻人身上,许多来自湘西贫困地区的学生,通过湘绣改变命运,还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我有一名90后苗族学生龙贵女,2016年返乡创业,每到暑假,就教当地留守儿童学刺绣,孩子们学会了绣蝴蝶、绣鲜花,湘绣的种子播进了她们的心田。
姚兰:我先后在清华美院和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求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传承母亲姚建萍的苏绣事业。母亲在技艺上追求极致,将苏绣带入了更高的艺术殿堂,而我希望构建苏绣的生活美学,让苏绣进入当代人的生活。
2010年,我们成立了主打年轻化、生活化的新品牌“姚绣”,将苏绣广泛用于饰品、手机壳、笔记本、腕表、服饰等日常生活物品,还融入热门游戏、典藏版汽车,深受市场欢迎。去年3月,我们推出的苏绣数字藏品《母爱》,一上线就被年轻人争相收藏。这件作品正面是熊猫母子,反面是金丝猴母子,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都不同,故名“双面三异绣”,代表着苏绣技艺的高峰。最近,我和先生带着最新的作品去了法国卢浮宫,将苏绣和法国珠宝结合,让苏绣走向世界舞台。
苏绣首饰
苏绣传承了2000多年,在历史坐标系中,我们一家人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片段,但正是一代一代苏绣人的努力,才让苏绣流传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美轮美奂的中国符号
“华夏”一词,指“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刺绣艺术正是以其绵密的丝情线意,为“锦绣中华”赋形,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灵,成为美轮美奂的中国符号。
而从空间维度看,苏绣、湘绣、蜀绣无一不是长江流域名绣,深刻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脉、人情风物、文化性格和审美习惯。苏绣之“精、细、雅、洁”,湘绣之秾丽泼辣,蜀绣之富丽生动,堪称吴越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的绝佳代言,体现了长江文化的多样竞辉、浪漫诗意。
大江流日月,源远流长的刺绣艺术也几经兴衰沉浮。宋代朝廷的奖励提倡、明代昆曲戏班的兴盛,都曾给予其巨大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刺绣艺术先是经历了市场化大潮的冲击,又在今天“国潮”复兴、“中式美学”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涅槃新生,彰显着一个民族深沉不变的“内在自我”,印证了文化基因的“静水流深”——同时,也只有“流”,才能赋予“静”以深厚持久的力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活泼泼的日子。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绣娘绣郎们致力于为普通人扮靓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织绣”壮美河山,她们靠着一双双巧手致富,拒绝因袭、矢志创新,勇敢自信地站在新时代“观物取象”。刺绣如何随时代?答案是丰富多元的:让一针一线接引大江大河,吞吐天地万象;广泛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大胆“以新意运旧法”;运用数智技术重构创作流程,让古老刺绣焕发科技范儿;把刺绣融入工业设计、文创产品、时尚单品,推动艺术生活化、刺绣产业化……越来越多的刺绣艺人成为激活中华美学传统、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艺术创作者、创新者。
最近,苏绣、蜀绣、湘绣竞相登上进博会,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刺绣的意义显然超出了艺术本身,它所蕴涵的耐心、韧性、开放、创新,成为“中国故事”的创意表达、“进博精神”的柔性讲述。
其实,从词源意义上,“文”通“纹”,本意是各色交错的纹理。从“纹”升华至“文”,这背后的巨大突破,离不开一枚针的小与大,一根线的古与今,一幅绣的至柔与至伟。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它们和大江奔流所见证的华章日新,皆在这一针一线的飞舞中,致广大,尽精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冯圆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