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丹,是连云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的特色美食,不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村集体增收的“致富宝”。目前,连云港已形成集养殖、物流、贸易、加工、餐饮完整的豆丹产业链,豆丹让当地的村民鼓足了钱袋子。
一条虫造就新名片
说到豆丹,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在江苏连云港,却是备受推崇的美食。
其实豆丹是豆天蛾的卵长成的昆虫,食豆叶、饮甘露,在无公害环境中生长,分为青豆丹和黄豆丹两种。虽然其貌不扬,但经过当地独特的烹饪手法,却能变成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目前,连云港灌云县是豆丹的主要养殖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图源:连云港发布
据灌云县《杨集镇志》记载“豆丹肉为新鲜豆丹挤出的组织部分,色白带绿,熟制后,呈淡黄色,组织紧实有豆香味,口感细嫩,鲜味绵长”。如今在灌云的大街小巷,豆丹餐馆随处可见。每到用餐时间,这些餐馆总是热闹非凡,食客们纷纷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一独特的美味。
灌云豆丹的烹饪方法多样,常见的有烧、炒、炸等。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烧豆丹。厨师先将豆丹清洗干净,挤出其体内的内脏和杂质,然后将豆丹肉放入锅中,加入葱姜蒜、辣椒等调料,用大火翻炒,最后加入适量的水,炖煮片刻,一道美味的烧豆丹就出锅了。烧好的豆丹,肉质鲜嫩,汤汁浓稠,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图源:连云港发布
灌云豆丹不仅美味可口,绿色纯天然,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灌云豆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以来豆丹屡获殊荣:2011年,中国饭店协会授予灌云县“中国豆丹美食之乡”称号;2012年,“三星豆丹”获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名菜”称号;2017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2年,灌云豆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3年,灌云豆丹制作技艺非遗项目获批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条虫打通致富路
发展特色养殖,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江苏连云港,小小的豆丹逐渐发展为特色产业,村民通过发展豆丹养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致富路。
养殖户刘恒亮是连云港市灌云县人工养殖豆丹的第一人。2017年,刘恒亮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20亩,在大棚里每年能种植2季的大豆,养殖两次豆丹,光卖豆丹,一亩地一年就能卖4万多元。这么算下来,220亩地,光养殖豆丹销售额就达800多万。周围的农户听说后,也都纷纷赶来向刘恒亮虚心请教,在2018年有300多户村民跟着刘恒亮一起养殖豆丹,致富增收。
在刘恒亮的率先示范下,灌云县有近3000亩的露天土地采用了“种豆养虫”的模式,带领当地村民们实现增收致富。目前,这种种养结合模式在连云港接近3万亩。刘恒亮还不断研发创新,投资250万元建设豆丹食品加工厂,将豆丹深加工成罐头等副食品。
此外,近年来连云港积极发展以豆丹为主导的高效农业,在国内率先全面掌握人工制种养殖的豆丹室内越冬、人工催育、化蛹、羽化、交尾、卵粒收集、消毒等一整套技术,形成育种、养殖、加工到储存、销售的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10亿元,并作为帮扶项目,为当地及周边乡镇提供技术培训及优质豆丹卵,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成效。仅在养殖和销售两个环节,灌云豆丹的富民功用可感可观。
一条链的拓展延伸
目前,连云港已形成包括养殖、贩运、贸易、加工、餐饮、观赏休闲等多个环节完整的豆丹产业链,带动就业人数当以万为计算单位。
但这道美食在本地火热的背后,却始终面临难以“走出去”的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地域性的“小众产品”“小众消费”。同时,近年来人工养殖豆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豆丹消费市场主要限于灌云县为主的周边地区,导致价格波动较大,让养殖效益难以稳定。为做大做强灌云豆丹品牌、拓宽拉长产业链,民间和政府层面一直在努力。
美食节上展示的灌云豆丹菜品 图源:连云港发布
为让灌云豆丹走出去,自2010年起,灌云县已举办了九届“豆丹美食文化节”,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灌云豆丹成为灌云餐饮的代表;为增强豆丹养殖业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壮大豆丹养殖产业规模,灌云县推出“豆丹收入保险”这一新型险种;为当地豆丹养殖户提供稳定的收入预期和风险保障。同时,对于拓展灌云豆丹产业链,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建成以“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为主体的豆丹交易平台——灌云豆丹交易中心。
接下来,连云港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推出豆丹开袋即食食品,带动整个豆丹产业发展;豆丹整虫开发加工成“蛹虫草”,豆丹肉活性物质的提取与产品开发,豆丹皮作为原料可以用来加工壳寡糖。此外,由于豆丹皮颜色嫩绿,薄而透亮又富有韧性,表面天然形成的刺突,形状恰似微缩版的鳄鱼皮,还具有防水功能,可以开发镶嵌装饰品。
文/孙一鸣
资料来源:连云港人民政府、人民网、连云港发布、连网、现代快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