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简称“晋”源于古代的晋国。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为晋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在长达295年的春秋时期,晋国保持了150多年的霸主地位。晋国原本是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其历史跨越了西周和春秋时代,并延续至战国初期。最终,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家族所分割,整个晋国存在了大约660年的时间。

韩、赵、魏三国被合称为“三晋”,并且都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一员,可以被看作是晋国的一种延续。古代的文献和文学作品记录了这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近百条广为人知的典故和成语,这些至今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典故和成语仿佛构成了一部晋国历史。现在,请跟着笔者一起回顾那段历史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后的第二年去世,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时间是公元前 1043 年。之后,周成王继位,当时他还年幼。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成王随手拿起一片桐树叶,把它剪成玉珪的模样,这种形状一头尖、一头平,然后递给叔虞,说要封他为诸侯。这时,在旁边的史官提出要选个吉日举行册封仪式。周成王表示这只是玩笑而已,可史官严肃地说:“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说出的话要按照礼仪去落实。” 于是,周成王就正式把叔虞封到了唐国,唐国在翼城、曲沃、襄汾一带。

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承其位。当时周成王下令将唐国改名为晋国,晋国之名便由此而来。“天子无戏言”这一事件所衍生出的 “君无戏言” 理念,逐渐成为晋国先民所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在之后的岁月中持续传承,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影响深远。在四百年后,晋文公与楚国交战之时,信守承诺,展现出这种观念的影响。此后,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到了明清时期,山西的 “晋商” 群体同样继承了这种诚实守信的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商业活动之中。这些行为和传统都体现了自晋国开始传承下来的这种价值观念的延续和发展。

叔虞封唐三百多年后,晋献公成为春秋早期有影响力的君主。他积极扩张领土以增强晋国实力,先后消灭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部)、芮国(今芮城县西部、陕西大荔和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虞国(今平陆县中部和东部)、虢国(今平陆沿黄部分地区和河南三门峡市),还征服了荀国(今临猗县南部)、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今垣曲县境内),使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纳入晋国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他去世时,晋国已经陆续征服了董国、韩国等多个小国,这些被征服的小国加上先辈时期所灭之国,总数达二十余个。在此期间,晋国的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山西临汾、运城盆地,并且越过黄河延伸至秦岭,东边到达河南渑池,西边占据陕西东部。至此,晋国与齐、楚、秦并列为当时四强。山西的“图强” 精神,受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颇为深远。

晋献公扩张时留下了假道伐虢、垂棘之璧、屈产之乘、唇亡齿寒、虞公拒谏、马齿徒长等一系列典故。公元前 658 年,晋献公与大臣商议灭虢,因虢国曾在其祖辈曲沃桓叔、庄伯和父辈晋武公时多次讨伐晋国,阻碍 “曲沃代晋”。但虢国和晋国之间有虞国相隔,要攻打虢国就需借道虞国,这成了当时面临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臣荀息献出 “假道伐虢” 之计,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一。他建议晋献公用屈产宝马和垂棘玉璧贿赂爱占小便宜的虞国国君。虞君见到这些宝物后,没有听取大臣宫之奇的忠告,反而选择与晋国合作,一同攻打虢国,并最终成功占领了虢国的下阳城(位于平陆以南)。三年后,晋国再次请求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虢国,这时虢国已经处于危急之中。宫之奇再次向虞君进谏,指出虢国是虞国的天然屏障,如果虢国灭亡,虞国也将难以自保,正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所描述的那样。然而,虞君并未采纳这一建议。最终,晋国在灭掉虢国后,顺势也灭亡了虞国。

荀息牵着马、拿着璧交还给晋献公,晋献公得意地说:“璧还是我的璧,马却白白长了三岁齿。” 从此,双方利害关系被称为 “唇亡齿寒”,虚度年华无成就被谦称 “马齿徒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