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艾 蒋国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专门讲到了《红岩》,提到了江姐,并且动情地朗诵了难友们赞颂江姐的诗:“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里的江姐便是江竹筠。她出身贫寒,勇挑家庭重担,自强不息发奋读书,历经坎坷献身革命。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投身地下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付的任务。1948年,江竹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她受尽酷刑折磨,但始终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坚守住了党的秘密,慷慨就义时,年仅29岁。她是难友们口中的“中国的丹娘”,为了革命,她可以牺牲一切!江竹筠用她的鲜血和生命充分诠释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是任何酷刑都无法打垮的。江竹筠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她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形象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出身贫寒 自强不息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江竹筠的父亲江上林厌恶劳作,极少看顾家庭,三年两载才回家一趟,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江竹筠的母亲李舜华身上。江竹筠是家里的第三胎,前两胎都因为家里贫困,没能养活。在江竹筠两岁时,又添了弟弟江正榜,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了。
江竹筠8岁的时候,家乡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母亲李舜华不得不带着她和弟弟到重庆投奔她的舅舅李义铭。舅舅一家嫌贫爱富,看不起江竹筠一家人,不仅将他们当作仆人使唤,舅母还会时常辱骂他们,甚至会抢他们正在吃饭的饭碗。倔强的江竹筠对此从不乞求,也从不流泪。两年后,不愿继续寄人篱下的李舜华带着江竹筠姐弟搬出了李义铭家,一家三口依靠着江竹筠母女两人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母亲李舜华一直对江竹筠姐弟寄予厚望,从未断过送江竹筠姐弟上学的念头。这时,父亲江上林在一艘船上找到了工作,每月能给家里寄来一些补贴,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母亲李舜华就送10岁的江竹筠和8岁的江正榜进教会小学读书。可惜好景不长,只过了半年,父亲江上林又失业了,他赌气独自返回自贡老家,不久在贫困交加中病逝,江竹筠姐弟俩不得不退学。
◆彭咏梧、江竹筠与儿子彭云合影。
懂事的江竹筠为了弟弟情愿放弃学习机会,跟着母亲进袜厂当童工。10岁的她身材矮小、瘦弱,连机器也够不着,老板就给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干活时若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江竹筠矮小孱弱的身体几乎每天被超过12小时的高强度劳动拖垮。雪上加霜的是,在孤儿院读书的弟弟患上了软骨病。母亲便想让江竹筠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弟弟。然而黑心的老板考虑到江竹筠的工作效率高、工资又低,不同意退工,甚至以“若要辞职,母女一起离开”相要挟。不久,一筹莫展的母亲李舜华得了重病,不得不辞去了袜厂的工作。年仅12岁的江竹筠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与艰难的生活顽强抗争。这时,舅舅李义铭需要雇人来带孩子,就想起了略识字又勤劳能干的妹妹李舜华,便请她来家中当保姆。随后,舅舅李义铭凭借他与教会的关系和孤儿院董事兼院长的身份,将江竹筠姐弟俩送入孤儿院的小学免费读书。
苦水里泡大的江竹筠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她立志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发奋学习,她还遇到了对她一生都影响很深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教她学会明辨是非,使她在接受新知识和革命思想的同时,激发她的爱国思想,也让她萌生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丁尧夫被捕后,她更加坚定了要改造旧社会、寻求真理的信念。
1936年秋,江竹筠考入南岸中学,这年时局更加动荡起来。日本在占领东北之后,又向华北逼近,然而蒋介石却命令东北军放弃抵抗日本,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这股浪潮也迅速在重庆掀起,江竹筠与她的同学们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抗日。在这些唤醒民众的活动中,江竹筠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革命意志也更加坚定了。
1939年春,江竹筠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继续开展革命工作。1939年夏,经同班同学共产党员戴克宇介绍,江竹筠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江竹筠转移到中华职校学习会计专业,开始以学生、职员等身份和职业作掩护,坚定不移地做着党的工作。
献身革命 历经坎坷
江竹筠的革命道路注定是艰难的,但无论革命形势多么严峻、复杂,她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始终任劳任怨,踏实稳重,严格地执行地下党纪律,对党的工作认真负责,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她对革命同志也十分关心,总把一些最累的、最危险的活揽在自己身上。周围的同志都十分爱敬江竹筠,渐渐地大家都不分长幼地、亲切地称呼她为“江姐”。在江竹筠入党后不久,国民党掀起了反共浪潮,不断在国统区镇压进步运动,抓捕共产党人。为此,大量共产党员隐蔽起来,转入到地下工作。面对时局变化,江竹筠沉着镇静,适应良好,她和她领导的组织不仅没有暴露,而且有所发展,充分显露了她地下工作者的能力。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极力封锁消息,企图掩盖事实真相,并借机向共产党发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为了揭露真相,以正人民视听,党组织交给江竹筠派发传单的秘密任务,江竹筠和其他进步学生立即趁夜巧妙地将传单放到全校各处,第二天一早让全校师生都看到了传单上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41年7月,江竹筠从中华职校毕业,被安排到宋庆龄、邓颖超领导的妇女慰劳总会工作。随着环境不断恶化,江竹筠按照上级指示,又先后到綦江铁矿和成都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合作社工作了一段时间。
◆狱中难友赞美江竹筠的诗《灵魂颂》。
1943年5月,江竹筠接到了组织给她的一项艰巨而特殊的任务:回重庆与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以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当时彭咏梧的社会职业是中央信托局的中级职员,早前他想要把老家的妻子、孩子接来的请求因故没有得到批准,他没有家眷只能住在单身集体宿舍,这对开展地下活动十分不利。因此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选中了年轻但却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江竹筠来假扮彭咏梧的妻子。
假扮夫妻是地下党作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样的假夫妻在当时并不少见。接到任务后,才刚刚23岁的江竹筠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但当明白这是革命的需要,她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毅然“走马上任”,与彭咏梧组建了“家庭”。
实际上,他们组建的“家庭”是党的秘密工作机关,“夫妻”二人都接受着非常重要的任务。每当江竹筠听到别人称呼自己“彭太太”时,她总是会立刻警觉起来,虽然十分不习惯,但是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克服困难,扮演好“妻子”的角色。生活里,江竹筠把“丈夫”彭咏梧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将他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并时常约亲朋好友到家中聚会,连江竹筠的母亲都一直以为彭咏梧是自己的女婿。彭咏梧是一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好同志,江竹筠每当阅读党的文件,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会向他请教,彭咏梧也不厌其烦地为她解释说明。“夫妻”二人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付的各种工作。
1944年春,江竹筠在一次外出工作时,发现自己被特务跟踪。为了安全起见,党组织将她立即转移到成都。江竹筠来到成都后,发现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经过再三思虑,她决定投考大学。虽然她只读过一年半的高中和一年的会计学校,并且此时已经辍学三四年了,江竹筠还是苦战两月,考入了四川大学的植物病虫害系。
在长期的斗争中,江竹筠与彭咏梧相知相爱。1945年,鉴于工作需要,党组织决定让江竹筠办理休学返回重庆,批准她与彭咏梧正式结婚,组成真正的家庭。1945年8月下旬,婚后的江竹筠回到成都四川大学继续读书。1946年4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下儿子彭云。为了在危险复杂的地下斗争中更好地执行任务,江竹筠坚决要求医生给她做了绝育手术。1946年7月,江竹筠带着3个月大的彭云回到重庆,将彭云托付给亲戚照料后,便立即投身于革命浪潮。
1947年9月,党决定把川东党组织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斗争,建立游击队和根据地,破坏敌人的兵源和粮源,牵制敌军,配合解放军作战。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直接领导武装斗争,江竹筠则作为地委和临委联络员一同前往。12月,彭咏梧与工委研究决定派江竹筠回重庆,向临委调一批知识分子干部输送到乡下。不曾想,这一次的分别,竟成了江竹筠与彭咏梧的永别。
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不幸在起义中牺牲,敌人砍下他的头颅, 悬挂在了城门上。面对丈夫的牺牲,江竹筠咬紧牙关,强忍巨大的悲痛,她决心继承彭咏梧的遗志,在彭咏梧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身陷囹圄 坚持斗争
江竹筠的决心十分坚定,她只在重庆停留了十几天就回到万县继续斗争。却不料原重庆地下党市委副书记冉益智背叛了组织。1948年6月11日,冉益智带着特务抓到了川东临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工委书记涂孝文,两天后,涂孝文也叛变了,他出卖了整个下川东地区的大批同志,使得下川东地下党组织系统几乎瓦解。6月13日,江竹筠发现万县县委书记雷震不知去向,就料定他已经被捕了,便立即做了离开万县的准备。6月14日,冉益智、涂孝文带着特务在万县逮捕了江竹筠、李青林、雷震、黄玉清等中共党员,并将他们关进了国民党政府设在重庆的渣滓洞集中营。
选择叛变的涂孝文内心并非全然丧失良知,尤其当他看到满身伤痕却誓死不背叛革命的李青林之后,良心的谴责使得他在之后不再配合国民党特务,他对川东暴动地区的组织领导却佯装不知,只完全推卸在已经牺牲的彭咏梧身上。特务在恼怒之余了解到江竹筠是彭咏梧的妻子和助手,认定江竹筠手中肯定有许多重要信息,就妄图从她口中获得川东暴动地区的突破口。6月17日下午,江竹筠被押往重庆行辕二处,特务头子徐远举亲自审讯她,审讯在徐远举的办公室里进行。特务军士们搬来了老虎凳、吊索、电刑机器、水葫芦、有刺的钢鞭、火背兜、撬杠等刑具摆在室内,制造了恐怖的气氛想要恫吓她,逼她就范。江竹筠见到这些,十分镇静,从容不迫地回答徐远举的讯问。徐远举试图劝降江竹筠,向她许诺“交出组织,就可以获得保释”,江竹筠对此不屑一顾,他一连提问了十多个问题,江竹筠一概回答“不知道”“不认识”,后来面对这类讯问,她直接闭口不答。火冒三丈的徐远举便下令对江竹筠上刑,用尽了各种残忍狠毒的手段,但始终一无所获。当时参与过审讯江竹筠的国民党法官张界在后来交代道,“江竹筠被捕后一直不承认有中共组织,而徐远举坚持说她不但有中共组织关系并且说她地位很重要,究竟是怎样重要地位,而徐始终也没有问出来。”
最后被架回牢房的江竹筠早已经被折磨得变了形,十个手指头都被夹得血肉模糊。监狱的难友们钦佩江竹筠在严刑拷打前绝不低头的坚贞不屈,纷纷向江竹筠表示慰问和敬意,有的为她包扎伤口,有的拿出自己的慰问品,有的写来慰问信。难友蔡梦慰写下了《黑牢诗篇》,表达了对江竹筠的敬佩:“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用刺刀来剖腹吧,挖得出来的,也只有又红又热的心肝!”难友何雪松写下了《灵魂颂》,用“中国的丹娘”(苏联女英雄卓娅)来称赞她:“你又镣铐着回来了,毒刑没有屈服你的忠贞。许多同志因你的忠贞而安全了,革命工作因你的忠贞会开展飞腾。你,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的革命典型。”
之后的一个多月,江竹筠又遭受了多次严刑拷打,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虽然饱受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江竹筠却一直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同大家一起期待革命的胜利。长期坐牢的煎熬使得狱中的难友越发地渴望学习,精神食粮成了大家最迫切的需求。想要学习就要有书本,可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书又从何处来呢?于是江竹筠向难友们提议大家一起回忆读过的书,大家你一句我一段,硬是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主要内容背了出来,并且用烧焦的棉杆、竹签,在草纸、床单等物上写下来,供大家学习。其中江竹筠默写的内容最多,大家都十分佩服她,跟着她一起学习党的政策和革命的理论。在各个牢房的难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材也都编写出来,大家利用起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联系方式相互交流,在躲避特务的监视的间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了学习活动。江竹筠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渣滓洞监狱的二百多难友,大家自发地形成了一个战斗集体,凝聚力空前增强,除了坚持学习,他们还一起锻炼身体,所有人都在为了迎接明天的光明而不断努力着。
坚贞不屈 英勇就义
到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消息不断从外面传来,江竹筠和一些同志从渣滓洞监狱内发生的变化察觉到解放即将来临,敌人很可能在近期对监狱内的革命者进行血腥的屠杀。8月26日,江竹筠用吃饭偷藏的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在毛边纸上写下了一封致彭咏梧前妻的弟弟谭竹安的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决不要娇养,粗茶淡饭足矣。幺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愿我们早日见面。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江竹筠烈士的遗书,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
11月14日,江竹筠梳好头发,换下了囚服,穿上了自己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蓝布旗袍和红色绒线衣,她把自己所有能送的东西都送给了其他难友,然后从容地走向刑场。在被压往刑场的途中,江竹筠把千言万语凝成两句响亮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同行的难友们跟着江竹筠一齐高呼口号,口号声穿透山岭,震天动地。准备行刑的刽子手们被他们吓慌了,还未到预定的地点,就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在响亮的口号里,江竹筠和其他革命者倒在了血泊中,烈士们的鲜血,涂红了岩石,染红了祖国江山。江竹筠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时,年仅29岁。
江竹筠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她是一个妻子,对丈夫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柔情;她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有着真挚感人的骨肉亲情;她更是一个革命者,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不可动摇的革命信仰。只是她在骨肉亲情与革命信仰中作出了艰难而又伟大的选择,她明知道前方凶多吉少、困难重重,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战斗。正如江竹筠说的那般,“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她永远是广大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的楷模,她的精神将永远回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她也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如今,江竹筠的事迹以各种版本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们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江竹筠的怀念和崇敬。今天我们缅怀江竹筠,就是要学习她坚定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学习她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她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这是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其实不仅是江竹筠,我们还有着千千万万为坚守理想信念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正是他们在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地顽强斗争,国家和民族才得以在一次次危机中转危为安,也才有了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虽然战争的炮火硝烟早已远去,曾经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早已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生活条件好了,我们越不该忘记过去,越不该忘记江竹筠等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流血牺牲。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更好地建设伟大祖国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让我们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追思,转化为奋发进取的动力,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