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近期一段对话不经意间就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起来,对话的主角是来自云南山村的孩子和来自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孩子,他们在一档名为《寒暑假》的节目中的交流,映照出了生活中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方面。
节目里上海孩子好奇地问云南孩子:“你家是啥样的?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那种县城里还是山沟沟里?” 面对这样的询问,云南孩子没有丝毫觉得被冒犯,坦然且大声地回应道:“我家那正版山沟沟,绝无虚假。” 这般坦率与豁达,已然让人眼前一亮。上海孩子接着又问:“那你家方便吗?比如谁生个病,买个菜啥的。” 云南孩子依旧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们家到买菜卖菜的地方,需要四十分钟,一般骑摩托车过去。”
当与来自中国香港的孩子对话时,云南孩子更是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一面。香港地区的孩子问他将来想做什么工作,他略作思忖后,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是前往正义的路我都想走,但是真正想去做的两件事,第一就是做教师,第二就是做刑警。” 当香港孩子表示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对社会没多大贡献,只是想做一个在网上画画的人,且现在还不会画分镜头时,尽管这个领域处于云南孩子的知识盲区,可他却毫无窘迫之感,大方地送上祝福:“其实这个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衷心地祝福你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这个善良朴实、不卑不亢,心怀抱负又极具格局的 10 岁孩子,名叫崔思敏,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节目尾声时,汪涵更是盛赞他是一个像金子一般光明透亮的、珍贵的小孩子。
从崔思敏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关于世界的参差、真正的 “见世面” 以及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答案。
崔思敏的家,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的一个村子里,距离宾川县城足有 100 公里,父母皆是朴实的农民。当初接到《寒暑假》节目组邀请时,他的父亲正带着弟弟在县城治疗眼疾,母亲要留在家中照顾爷爷,还要上山捡菌子,所以崔思敏成了唯一一个没有父母陪同、独自前往新疆喀什的孩子。
与他一同参加节目的其他孩子,大多来自大城市,有的父母是明星网红,从小便穿梭于各种剧作拍摄和广告之中;有的出身艺术世家,自幼接受着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这般对比之下,世界的参差与残酷在这群孩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物质层面上崔思敏无疑是匮乏的。去年他和弟弟受邀参加山东卫视《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时,主持人问他有没有在诗词中读到过特别想吃,但却没吃过的东西。崔思敏背了两首苏轼的诗,一首《猪肉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一首《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中提到的东坡肉和荔枝,他都未曾品尝过,不知是何种滋味。主持人听闻后,表示等节目录完要请兄弟俩吃,可崔思敏却果断拒绝了,还说了一句让主持人和全网观众都为之动容的话:“你的钱也不是天上刮来的呀。”
参加节目时崔思敏胸前挂着一个大耳朵图图的玩具,那是他两岁多的时候,父亲在昆明给他买的,能播放 5 首古诗。他视若珍宝,翻来覆去地听,即便玩具已经很旧了,也不舍得扔掉,一直珍藏至今。许多同龄孩子早已吃腻、玩腻的美食、玩具,对于崔思敏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稀罕物。确实,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人与人之间就注定横亘着巨大的鸿沟,世界的参差就这样真实地存在着。
成长于闭塞的环境,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崔思敏或许没有其他孩子那般见多识广,但他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 “见世面” 的方式。
从小到大父母下地干活时,他就在一旁玩耍,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成了他最好的老师。那些我们可能闻所未闻的野生植物,像荨麻、苦里巴、蕨菜、蒌蒿等等,他却能如数家珍,不仅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还对每种植物的特性了如指掌。
古诗词也是他的良师益友,他在核桃树上搭建了一个小小的 “据点”,只要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背诗,日积月累,如今他已经能够背诵 800 多首诗了。
而这些丰富的植物知识和深厚的古诗储备,在《寒暑假》节目中成为了他的最大优势。在与其他孩子共同合作的环节里,他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处处表现亮眼。比如,植物学家杨宗宗带着孩子们煮香草茶,里面放入了诸多药材,倒茶之时,杨宗宗突然发问:“茶汤里的黄色是从哪里来的?” 崔思敏仔细观察两份配方,发现都有一具相同的药材,他拿起来闻了闻,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栀子。”
要知道栀子虽是一种古老的黄色染料,在盐焗鸡等食物中也会用到,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如此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来,还是让杨宗宗颇感惊讶。
去冰川科考时,崔思敏更是做足了功课,面对各种珍稀植物,他信手拈来,软紫草、点地梅、委陵菜、火绒草、红景天、大黄、雪兔子、长蕊青兰等等,他都能准确辨认。不仅如此,他还精心挖了一袋千年寒冰的标本,细心地贴上标签,备注好采集时间,这一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禁啧啧称叹,杨宗宗眼中更是满是欣赏与感动。
在后续的背诗环节,这里俨然成了崔思敏的 “秀场”。无论新疆小朋友说出哪位诗人的名字,他都能立刻背出对应的诗作。有人说白居易,他张口就来《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有人说杜甫,他马上背出《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崔思敏不仅在文的方面表现出色,“武” 的方面也毫不逊色。节目中有个挑战,是抛一根绳索到河对岸,然后顺着绳索滑过去。其他孩子听完规则后,面露难色,觉得 “看起来挺恐怖的”,唯有崔思敏兴奋不已,跃跃欲试,第一个勇敢地滑到了对岸,还大声给小伙伴们加油打气,告诉大家 “绝对安全”,鼓励大家放心尝试。
这让我们联想到此前刷屏的那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中提及暑假要送孩子去美国游学,还要学习钢琴、游泳、英语、奥数、作文等诸多项目,花费高达 3.5 万。家长们的初衷固然是为了拓宽孩子的眼界,让他们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可难道所谓的 “见世面” 真的只能通过砸钱来实现吗?显然不是的,像崔思敏这样,从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向上求索是一种世面,从广博的自然与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世面呢?
崔思敏如此优秀,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所在的乡村是个典型的 “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但崔思敏的父母,哪怕日子过得辛苦,也坚持陪伴在两个孩子身边。他的父亲崔贵泽虽只有初中学历,却对诗词有着浓厚的热爱,农闲之时,总会和儿子一起读诗背诗,这种全身心、榜样式的高质量陪伴,是许多父母所欠缺的。
崔贵泽还是一位极具格局的父亲。在参加山东卫视的诗词比赛时,崔思敏和弟弟的成绩不太理想,崔贵泽上台后表示,他并不在乎比赛结果,因为 “钓胜于鱼”,充分享受诗词带来的快乐,远比获得一个奖项更为重要。而且他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劳动力,有着很强的奉献精神,主动包揽许多给老人买药、买生活用品的事务,有求必应,不求回报。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崔思敏也传承了这份善良。
在《寒暑假》节目中,就有一个细节让人十分感动。节目组一开始给每个孩子 200 元钱,其他孩子很快就把钱花光了,崔思敏却省着没花多少,看到大家没饭吃时,他毫不犹豫地去给大家买方便面,并且给小伙伴们买的是桶装方便面,给自己买的却是袋装的。晚上活动结束后,他还会默默地收拾营地的垃圾,即便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这么做,他也做得自然而然。这般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懂事,既让人欣慰,又让人心疼。
母亲也十分细腻地关注着孩子,她深知儿子虽然懂事,但毕竟还只是个 10 岁的孩子,不该承受过多的压力和责任。她常常告诉崔思敏,考试只要尽力就好,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临行前,父亲叮嘱他要听话,母亲则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所有的关心与爱护,尽在不言中。正是这种完整、健康、智慧的父母之爱,给予了崔思敏最大的底气,成为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人生的起点本就各不相同,有人一出生便仿佛身处罗马,而有人穷极一生可能都到不了罗马。然而,纠结于世界的参差并没有太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享受这段无法重来的生命旅程。就像那个来自上海的富二代和来自乡村的贫苦少年,他们从小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但他们的幸福指数或许相差无几,因为孩子对于幸福的判断标准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
所以能否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从来都不应成为父母焦虑的关键所在,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有力的支持以及正确的指引,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托举。而看着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地长大,这本身已然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