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专机抵达秘鲁首都利马,开始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在《秘鲁人报》发表题为《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这里孕育了卡拉尔、查文、奇穆、印加等古老文明,这里的人民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这里的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1日确定为“秘中友谊日”,这里的中餐馆叫做“吃饭”。每次来到秘鲁,我都深深感受到秘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份情谊根植于古老文明的智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以卡拉尔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和以印加文明为代表的陆地文明彰显了秘鲁文明的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元。”
秘鲁,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家,以其巍峨的安第斯山脉、茂密的亚马逊雨林和辽阔的太平洋海岸线而闻名,展现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印加文明的发源地,这片土地被誉为“高原上的文明摇篮”。
古老的印加与神秘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
秘鲁,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美洲大陆上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小北文明(Caral-Supe Civilization)的发源地。这一文明为安第斯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多个小王国和部落的兴起。到了12世纪,印加人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步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印加人的起源如同许多古代文明一样,蕴含着丰富的神话色彩。传说印加人是太阳神因蒂的子孙,先祖曼科·卡帕克(Manco Capac)和其妻子从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的碧水中出现,奉太阳神之命前往库斯科,成为印加人的开创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加人逐渐积累力量,建立区域性的小王国,直到1438年帕查库特克(Pachacuti)登基,印加帝国才真正踏上扩张的征程。帕查库特克的名字意为“改变世界者”,在他的领导下,印加人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征服,席卷整个安第斯地区,通过武力与同化,将周围的部落和王国纳入版图。印加帝国从厄瓜多尔的高地到阿塔卡马沙漠,逐渐扩展成横跨南美洲的庞大帝国。
在农业方面,印加帝国以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撑着庞大的人口,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梯田种植方面,印加人创造了人类农业史上的奇迹。为了适应安第斯山脉的多山地形,他们发明了梯田,这种设计可以调节小气候,使农作物在高海拔的环境中依然茁壮成长。梯田层层分布,白天吸收并储存热量,夜间缓慢释放,有效减轻了霜冻对作物的损害。此外,印加人也可能在全世界最早开始种植和食用马铃薯,今日普及全球的薯片、薯条都源自印加人对土豆的驯化和培育,这使得秘鲁成为土豆爱好者的“圣地”。
印加帝国最著名的遗迹无疑是隐匿在安第斯山脉云雾中的马丘比丘,被誉为“失落的印加之城”。这座古城位于海拔2400米的悬崖上,俯瞰着湍急的乌鲁班巴河。据说,马丘比丘是由印加皇帝帕查库特克在15世纪中期建造,是印加帝国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马丘比丘古城祭台上有一块“栓日石”,印加人通过日影变化,确定季节、编制日历,这同中国古代的日晷异曲同工。”
此外,马丘比丘的建筑技艺也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精湛的石砌工艺。印加人将巨大的花岗岩石块打磨至完美契合,石块间不使用任何黏合材料,却彼此紧密咬合,一些石墙甚至没有用灰泥,石块之间的缝隙小于1毫米。即使历经数百年风雨冲刷,马丘比丘依然巍然屹立。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参观马丘比丘后写下长诗《马丘比丘之巅》,赞美道: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在这崎岖的高地,在这辉煌的废墟,我寻到能续写诗篇所必需的原则信念。
西班牙征服者的到来与独立
正当印加帝国欣欣向荣之际,西欧的殖民者终结了其独立发展的历史。1526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从巴拿马南下,首次见到富饶的印加帝国。这一发现激发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贪婪和野心。1532年,皮萨罗率领约200人的小队再次来到印加帝国,恰逢印加帝国因继承权之争而陷入内乱——此前,印加皇帝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因天花去世,未留下明确的继承人,导致他的两个儿子瓦斯卡尔(Huáscar)和阿塔瓦尔帕(Atahualpa),为争夺王位爆发了血腥的内战。直到1532年,阿塔瓦尔帕最终击败瓦斯卡尔,俘虏了对手,并自立为印加帝国的唯一合法皇帝。
1532-1533年,皮萨罗带兵深入秘鲁山区,进入印加帝国腹地。面对人数和实力占优的印加军队,皮萨罗决定依靠阴谋:他在卡哈马卡(Cajamarca)获悉阿塔瓦尔帕就在附近,便决定在此设下埋伏。皮萨罗派使者邀请阿塔瓦尔帕前来“会谈”,毫无防备的阿塔瓦尔帕携数千名随从赴约,却未带武器,而西班牙人则早已埋伏在四周。当阿塔瓦尔帕步入视野时,皮萨罗命令士兵突袭,用火枪、战马和利刃对毫无防备的印加人进行屠杀,并俘虏了阿塔瓦尔帕。皇帝的被俘使整个帝国陷入混乱。随后,皮萨罗提出以能填满一间屋子的黄金和白银为赎金换取阿塔瓦尔帕的自由,阿塔瓦尔帕同意了这一条件,命人从全国各地收集贵金属。可皮萨罗却在获得了数千公斤黄金与白银之后背信弃义,处死了阿塔瓦尔帕,并率军进入印加首都库斯科,正式宣布占领。自此,印加帝国落入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西班牙的统治下,秘鲁成为南美洲的重要殖民地,利马总督府的设立更使其成为西班牙在美洲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西班牙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剥削土著居民和非洲裔奴隶,控制着秘鲁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生活。印第安人被迫在矿山和种植园中进行强制劳动,而西班牙人和少数克里奥尔人(美洲出生的西班牙后裔)则享有特权,形成秘鲁社会的上层阶级。18世纪,启蒙思想广泛传播至拉丁美洲,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等国的独立斗争进展显著,然而秘鲁的独立进程却较为缓慢。南美洲的革命者们意识到,要想彻底摆脱西班牙的控制,必须攻克其在美洲的核心统治区域——秘鲁。因此,秘鲁的独立不仅关乎本国,更成为整个南美独立运动的关键。
1820年,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袖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率军翻越安第斯山脉,向秘鲁进发。1821年7月28日,在圣马丁的带领下,秘鲁首都利马宣布独立。独立仪式上,圣马丁庄严宣告:“秘鲁独立了,愿上天保佑它。”他也因此被尊为“秘鲁的保护者”。与此同时,被誉为“解放者”的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也率军前来援助。1824年,玻利瓦尔在阿亚库乔(Ayacucho)与西班牙殖民军进行决战,这场战役决定了秘鲁独立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统治的终结。
决定秘鲁国运的鸟粪战争
独立后的秘鲁受制于殖民时期遗留的经济结构,未能迅速走上发展道路,仅以出口原材料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长期低迷。19世纪下半叶,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化肥的制造工艺,而天然鸟粪作为重要的肥料,因富含氮、磷等成分在当时的全球农业生产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从鸟粪中还可以提取硝酸盐和硫磺,用于农业和火药制造,更促成鸟粪资源在全球市场上价格不菲。
在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沿岸,特别是玻利维亚和智利交界的地区,发现了大量富含矿物的鸟粪沉积。这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南美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然而,阿塔卡马地区的主权归属长期模糊不清,玻利维亚和智利都宣称对这片富饶土地拥有主权。与此同时,秘鲁也因控制着相邻的塔拉帕卡地区,而对这一争议表现出浓厚兴趣。1879年,这三个国家为了争夺资源爆发了“硝石战争”,也称“鸟粪战争”。
1879年4月,智利在海上率先发难,与秘鲁海军在伊基克附近爆发“伊基克海战”(Battle of Iquique),经过一系列海战后,智利逐渐掌握了太平洋沿岸的制海权。在控制海上运输后,智利将战场扩展至陆地,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的沿海地区发起进攻。1880年,智利军队在塔拉帕卡和阿里卡等地进行了一系列地面战役,击溃了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联合部队。同年5月,智利攻占阿里卡,使秘鲁失去重要的港口,并进一步向秘鲁内陆进军。1881年1月,智利军队占领秘鲁首都利马,秘鲁的防线全面崩溃。尽管秘鲁在战争后期进行了零星抵抗,但其军事力量已被严重削弱,难以与智利抗衡。经过三年的战争,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联合战线最终瓦解,玻利维亚被迫退出战争,而秘鲁则在国际压力下选择停战。
鸟粪战争深刻影响了南美三国的命运。玻利维亚因失去所有沿海领土,成为内陆国家;秘鲁因战败陷入政治动荡,战后重建过程频发政变,国家长时间不稳定。直到1979年颁布新宪法后,秘鲁的民主制度才逐渐恢复。
纳斯卡线条:荒漠中的神秘线条
在现实政治之外,秘鲁也因其神秘的文化遗迹而闻名,其中最令人费解的大概便是“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这是世界上最难解的古代谜团之一。
纳斯卡线条的构造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刮除地表的氧化石块,露出下面浅色的泥土,形成鲜明对比的图案。这种设计在干旱少雨的纳斯卡沙漠中非常耐久,历经数千年,这些图案依然保存得非常完好。纳斯卡线条中最著名的图案包括蜂鸟、猴子、蜘蛛、树木和人形等,其中一些图案的长度甚至达到数百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纳斯卡线条的图案可大致分为三类:几何图形、动植物形象和神秘的图腾或人物形象。这些图案大小不一,从几米到数百米不等,几何图形包括直线、三角形、梯形和螺旋形,交织成沙漠中的巨大几何网格,尤其是一些直线和三角形,长度可达数公里,似乎指向遥远的未知方向。
在动植物图案中,蜂鸟、蜘蛛和猴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这些造型栩栩如生,虽简洁却富有艺术感。蜂鸟图案尤其令人惊叹,其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示了纳斯卡人的艺术才华。此外,还有一个人形图案,因其大眼和独特的造型,被称为“宇航员”或“外星人”,更增添了其神秘色彩,成为研究者们热议的焦点。
关于纳斯卡线条的用途,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了多种可能。主流观点认为,这些图案可能与纳斯卡人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相关。研究者推测,纳斯卡人可能通过这些图案与神灵沟通,祈求雨水、丰收和保护。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纳斯卡线条可能是古代的天文观测工具。某些几何图案与特定的天体运动或太阳、月亮的轨迹相吻合,可能用于预测季节变化。对于极度依赖季节性降雨的纳斯卡人来说,这种知识尤为重要,因此纳斯卡线条或许也像一个巨大的日历,帮助他们确定最佳的农耕时机。当然,还有更大胆的假说,认为这些线条可能是古人类设计的符号,意在指引外星飞行器降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更加接近纳斯卡线条真正的起源。
秘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秘关系始终稳步前行,特别是201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惠及两国人民。1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秘鲁共和国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今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人报》发表题为《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正如文章中所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秘鲁朋友一道,同心所向,跨越山海,驾驶中秘友好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①普雷斯科特著,周叶谦等译:《秘鲁征服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②克里斯蒂娜·胡恩菲尔特著,左晓圆译:《秘鲁史》,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③赵鸥:《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文物出版社2021年版。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热门跟贴